我的初中同学,在北京
我的初中同学,在北京
文/白语

吃完早饭,刷手机朋友圈,贺同学的动态再次进入我的眼球。贺同学呀,我怎么会忘记他呢?微胖的身材,憨厚的笑容,对生活的心态,让人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负能量。是的,我们是初中同学,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和聊天。
他发了一条自己餐厅的食物,看上去还很惬意的样子。贺同学2年前去得北京,开了一家快餐店。恰巧北京今天大雨,店里生意不是太忙,我们有一句每一句的聊起来。
“女儿开学就上1年级了,儿子上幼儿园。”他告诉我说。
“多可爱的两个孩子,花销估计也不少吧?”我问道。
“之前也没考虑孩子上学的问题,公立学校是进不去了,房产证、户口本都缺少,就近找了一个私立的小学,一年1万多,也可以吧。”我从同学的语气中听出来,他对目前的生活还挺满意。
“本来打算在北京买个房子,房价比我们老家高出一二十倍。看上一个30平的打算去谈了,首付100多万,后来却告诉我们没有房本。房子的事情就放到这里了。”北京的房价果然是高得惊人。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生存法则。
我问起他餐厅的事情,他好像一下子有说不完的话——
“之前加盟别人的店,跟着别人学习配料和方法,之后学成还给了别人3万快钱,慢慢开成自己的店。店面在北京虽然不算大,但是只做早餐,发现入不敷出,毕竟店面和员工费用都较高。后来决定加中餐和晚餐,这样收入会相对可观一些。”
同学明显比我们上学那会稳重了许多。说话、思维都有明显改变,社会果然是最好的学校。
经常看他朋友圈,发现他和员工之间关系很融洽。我问他,老板和员工之间会有真感情吗?是以利益为基础吗?
话一出口,我觉得自己有点太世俗了。他笑了两声,说道:“我这个人,你还不是特别了解,对待员工像亲人一样,时间长了,他们难道会对自己的亲人不热心。工作和生活本来是分家的,心往一处用,就自然合为一体了。”
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听北京的雨声。北京的排水系统不好,这会大雨都肆意流淌了。
我们共同回忆起我们那一班的同学,小崔同学在吉林大学硕博直读,姚红同学在深圳那个大城市,开始律师生涯。还有的同学,守着家里的拆迁款,过着一种快乐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生活着。
我们断断续续聊了很久,感觉还是很久未见却依然熟悉的朋友。即便他是我们同学中间为数不多的没有上大学的同学,但是贺同学身上的那股向上的力量,对人的真诚足以激励我在前行的路上戒骄戒躁。
201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