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侃诗词

李商隐的一首禅意诗,格韵极高,读后心境澄明

2020-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白马侃诗文

《忆住一师》
唐 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
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
童子开门雪满松。

白马独家译诗: 没缘由的辞别住一师父已经很久啦!在长安城早晨的钟声中,回忆着在庐山西峰上的寺院里居住的住一师父。在这样的清晨里,佛殿香炉里面的香已经燃尽了。殿堂内的灯,也应该渐渐暗了下来吧。侍奉住一师父的童子一大早推开门,因为夜里下了雪,顿时外面的世界映得满堂银光,院中的青松树上也压满了明亮耀眼的白雪。

李商隐是晚唐少有的同时精通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的诗人。他的诗极富文釆,他喜欢并擅长用典,风格上秾丽悽清。他的许多诗篇意旨隐晦,以至于有比较枯涩难懂的弊病,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一些五律和七律诗歌里面,然而他的五绝和七绝,确实相当的有格调,可以说他的绝句作品自成一家。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下他的七言绝句《忆住一师》。

《忆住一师》写的是诗人回忆一位开悟得道的僧人,这位僧人名叫住一。历史上默无其名的住一僧,却和李商隐颇有往来,彼此聊得投机,被李商隐怀思推崇。李商隐在十五岁的时候也曾经赶时髦一样去玉阳山的道观里学过道,因为李唐的皇帝老子们都喜好道术。后来李商隐考取进士后想通过仕途大展抱负,以振家声,却是郁郁不得志。他徒走四方节度使幕府里,仅作一些秘书之类的文职辅助性工作。经过一番事业无成,家道无兴的阅历后,诗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李商隐也曾有遁入空门的想法,通过参悟佛理来抵消心中的困惑,这就有了李商隐寻僧问道的行迹。

僧人住一是诗人李商隐在庐山西峰寻得的一位隐世修行者。这首诗的题目,旨在通过回忆,怀念僧友住一。可见,两人的情谊非同一般。

无事经年别远公。诗的首句,包含了,世事的无常,酸辛无奈。许多尘世间的人们都有这感觉,比方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情侣之间,有很多时候没来由的就会进行一场告别。这些告别往往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也有志不同道不合的分道扬镳,等等等等。纵看李商隐一生,无不是为了获取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以济家糊口。尽管他二十几岁就中了进士,可当时的政治环境对他想挤身仕途来说实在是太难太难。这从首句里前四个字“无事经年”可以看出。它令我们想起柳永在《雨霖铃》里的句子“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但李商隐在这句里无端告别的遗憾是不能与住一师父一起读经,不能在住一师父身边得到他的点拨,利开悟,释烦忧,脱苦海,往净土。诗人把住一师父比作东晋的高僧慧远。慧远在庐山的东林寺勤修不辍,得道后开山立派,成为我国佛教八大宗之一的净土宗第一代祖师。由此我们可推测住一僧修行“无事经年别远公”,既写出了自己心中的遗憾,又写出了对住一师父的推崇与景仰,从侧面描写住一师父的高尚品格。

帝城钟晓忆西峰。帝城指唐朝的长安城。当时李商隐一家在长安住,每天清早伴着这长安城的钟声。长安城各大宫殿和寺庙的钟声合鸣,是唐时的一大特色习惯。唐朝诗人袁不约的《长安夜游》里有句“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堕珥满街中。”又有唐朝无名氏诗《晓闻长乐钟声》:“汉苑钟声早,秦郊曙色分。霜凌万户彻,风散一城闻。”晓钟习俗,深合诗心。本来寺院钟声响起的时侯,给人一种庄严,顿悟,静心的感觉,正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但李商隐却由此想起了住一师父了,因为住一师所居住的寺院也同样会有法钟常鸣,由此及彼,自然而然的令诗人怀念起故人。西峰,用来指代住一师。

炉烟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这两句在视觉上作鲜明的对比。佛殿上的炉子里,昨夜上的供香早已经燃尽了。大殿上无烟火则会显得环境清寒。灯之所以暗淡完全是因殿外的亮光投进殿内,显得灯火晦暗不明。而此时,两位好友仍在说佛论道,讲法诵经,忘了世间的机巧,流动的时光,纷争的尘世。等到童子起身打开殿门,外面豁然已经是白雪皑皑的世界。一如银装素裹,门前的苍松覆着玉裳。这般境界,犹如佛的修行者得以彻悟,举目世间而心已出世,澄明透澈,而夜间殿里的寒灯则更飘渺如豆,直如灭矣。

无杂念的童子,雪,松,都具有纯洁高格之美,从而衬托出住一师的修为和魅力。这首诗清绝拔尘,意境殊妙,格高韵幽,是李商隐的作品里少有的禅意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