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你成长的核心因素
往更深层次看,这些限制你成长的底层牵引力,其实是来自家庭、自我、环境等内在外在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1.内在关系:影响驱动力
哲学家梁漱溟:“人一生要处理好三层关系,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但其实,你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你与自己的关系的一种投射。
这种内在关系,往往是童年时期形成的,也就是你和父母构建的关系,影响到你对世界的感知。
举个例子,我们普遍的认知是,职场的本质是一种交换。你以为你一直都在拿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老板、同事以及客户做交易。
错了!其实你一生都是在和自己做交易。
比如,你工作勤奋上进,难道真的是为了那点绩效和奖金吗?从核心来讲,难道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长诉求吗?而年轻人在职场中躺平,难道不是因为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一种摆烂吗?
古人说:行有不得,不求诸人,反求诸己。
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其实不管什么关系,本质上都是你和自己的关系,它会演变成你的内驱力。
当你自己强大了,自己改变了,你身边的世界才会随之改变。
环境冲击底层思维
我们可以说,原生家庭也就是你的出生点位,就决定了后续很多的发展方向和风格。
就比如,为什么沿海城市经济更发达?古有先民逐水而居,现有城市近水而设。
首先,沿海地区地势平坦,雨水也充足,内可耕种外可出海捕鱼,吸引大量人口聚集;其次,运输条件好,发展港口运输,便于各国间贸易交流。人流动起来,经济就活了。
经济好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就好了,教育、医疗等基础配置自然也就起来了。还会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员加入,助力沿海城市发展。长此以往,政策、人才、资源必然也会更倾向于发达的沿海城市,这也就是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
换到人身上也是如此,你原生家庭的资源、教育水平和思维方式,就会影响你前半生的很多重要抉择。
但人跟城市不一样的是,人是活的,可以从一个城市换到另一个城市;另外,人还有着自我觉醒和迭代能力,但这个能力也取决于你所处的环境和信息摄入。
就比如,一个孩子大学英语八级,毕业后再也没咋用,不要怀疑,十来年后跟个高中生也差不多。
而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福建人,跑到国外十来年,如果他不是躲在唐人街或者法拉盛不出来,他的英语水平要完爆当初的八级高手,相比于大学,环境对人的塑造更持久、更有决定性。
而且是环境改变人的思维,思维会进一步改变境遇,反过来再改变思维。
但这个过程无疑是缓慢且痛苦的。这也是为什么“小镇做题家”这个词,之前引发了广泛讨论?
就是太多的小镇青年来到大城市后,新环境带来的冲击感太强,打破了原有认知和思维方式,甚至内心骄傲的破碎。
时间精力,被内卷消耗
除了内在关系和所处环境的限制影响,我们所有人都共有的、最公平的一个限制因素,就是时间。
但多少人没有真正意识到,时间和年龄的宝贵呢?
多少人,曾经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进入社会,立志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几年摸爬滚打蓦然发现:勤勤恳恳打工好几年,还不容易打拼到中层,人却已到中年。
越往上晋升越难,职场后生像韭菜一茬茬冒出来,比你优秀、精力旺盛的比比皆是;身上背负的担子还越来越重,精力被各种琐事牵扯,孩子、房子、车子月月要供。看似外表光鲜,内心却感慨“活得不如狗。”
身上已经被潜移默化的社会规则、人伦五常,套上了层层枷锁。想要突破,是非常艰难。
而你奋斗一生,只不过是在自己父辈的基础上略好。你是否会心有不甘呢?
所以,想要过好这一生,一定要规划和管理好你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才是你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什么是劳动力?就是你的时间和劳动去换取报酬,但过度的占用就是消耗和剥削。
这就是为什么当下那么多年轻人反感“职场内卷”,更多时候,我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在为别人的梦想“买单”。
然而,道理我们都懂。韩寒也曾说过,“为什么我们看过这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从底层驱动力上去寻找原因。
如何从底层上对自己进行改变?
1.反思,提升认知能力
傅盛说,“人跟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上的不同。”人和人最终比拼的,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
只有你真正认知了这个世界,了解它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你才能够有真正的进步。
而提升认知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反思。
什么是反思?反思就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对一开始的假设进行校正。
我们通常做事的顺序是: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则是: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我们只有不断反思过去的经历,提炼精华,指导未来,才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让自己有所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不仅能让我们发现知识误区,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还能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那我们日常生活如何训练反思能力呢?
① 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② 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生活每天都在生产未经加工的经验素材。我们的判断来源于经验,而有效的经验来源于对判断的反思。反思,让我们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读,成为洞见。
③ 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记录反思日志时,不仅要记录事情的结果,更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列出改进计划。
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可以记下面几个问题:
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提高成就的量级
① 成就=成功率×影响力×速度
成就如果拆分成公式,至少取决于三个因素:做事情的速度或做事情的数量,每一件事的影响力,以及做事的成功率。
成就=成功率×影响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