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追尾以后的故事
冬季,雨后清晨,天色暗黑,我驱车一路疾行。急拐弯,突然看见前方堵塞。我一脚刹车,ABS啪啪响,车体一阵摇晃!不好!打滑!我一惊之下,不由得抬脚,立即开始点刹。
心惊肉跳之中,车停住了。我还没有缓过神来,就感觉到整个车又猛地一震,屏幕显示停车系统故障。啥意思?我懵了几秒钟,一看左右和前方都没有异物,才反应过来,奶奶的,感情是被后车撞了!
车辆送修的那一周,我向几个职业老司机请教,如何避免追尾?老司机有的说,尽量往前移;有的说,看运气,后车精力分散,刹车不行,你怎么也躲不过啊。
我觉得他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天,这个路段上出了不少车祸。我没有撞别人就已经很幸运了。以后小心点不就行了吗?
如何小心一点呢?我列出了几个要改进的地方:
降低车速、和前车保持安全间距、专心开车、不要急刹、打滑的时候不要慌。
我看了看这几条,如果做到了肯定有效。可是,这几条我平时也知道啊,然而平时我为什么没有做到呢?知道做不到,是不是意味着有更深的问题?
在我这个行为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我一贯以来做人做事的固有模式和理念?既然是固有的模式和理念,就必然覆盖了我方方面面的言行,而我却难以察觉?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恰恰是因为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中,他的反应模式始终是如出一辙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说着内容不同的话,处理着不同的事情,如果单独看每一件事,每一次言行,就都是孤立的现象,都是各有不同的。而实质上,每一件事、每一次的言行,都是一个人固有的个人风格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演绎。
透过事情看见自己,看见自己固有的模式,看见自己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最最最重要的学习和成长。
由此,我发现,我的习惯模式是追求效率,追求减少时间的浪费,追求速度,而这居然会导致事故!
在精益生产的理念中,物品的搬运是无价值的环节,而无价值的环节要尽量去除或者减少。开车坐车,都是在搬运人。搬运的过程不产生附加价值。于是我就想缩短这个过程,并且要充分利用这段无效的时间。由是,我就喜欢卡点出门,在路上开车的速度就偏快,日常驾驶中就不喜欢慢吞吞的开,喜欢超车,而且喜欢一边开车一边听讲座。我的车速快,就会将喜欢开快车的人都吸引到我后方来。当前方有紧急情况时,我的车高大,后车被遮挡,看不见前方的情况,就可能动作迟缓。我刹住了,后车就未必能刹住。
同时,一边听讲座一边开车,就难免注意力分散。脑神经学研究发现,一种动作熟练了就可以成为自动化的动作,此时人是可以一心二用的。我确实也由此在开车路上听完了大量的讲座,养成了开车时听讲座的习惯。于是我忽视了一心二用时的自动化处理能力是无法应对复杂情况的。当紧急情况出现时,大脑的脑干蓝斑核区立即发出警告信号(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将全部资源从听书中迅速调出来,投入对当前危机的应对中来。这必然有一个切换的过程。这个切换过程必然导致我的反应速度有所下降。
第三个方面是,大众普遍认为,会开车的人油耗也低。我也吸收了这个看法。当我明白节油驾驶的秘诀就是少刹车、不要猛起猛停时,我踩刹车的次数就大幅度减少了,并养成了新的节油驾驶习惯。而节油效果确实比以前明显多了。我还曾经为此沾沾自喜。但是我忽视了另一个后果:我给后方的警示提示也同样减少了。
分析到这里,我问自己,“你看,这些你都明白,可是你为什么还是会这样做呢?”
因为人都有侥幸心理,毕竟我之前这样开了很多年都没事啊!这说明,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没有真实的体验,仅仅是理论上知道,是不足以变成我们的实际行动的。体验,才是我们最强大的老师。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去体验,因为有很多事情是不能体验的,体验过的人都无法回到从前了。那怎么办?
看见自己的模式,从一个真实体验中扩展到相关方面。通过一个真实体验,识别并改进自己最核心的模式,从而避免今后千千万万类似的问题的发生。
对我来说,我意识到了,时间、效率、节油都很重要,都需要注意,而安全是最最最重要的。我要做的,不是放弃对时间、效率、节油的在意,而是放弃过于在意它们。我需要多给自己一些允许浪费的时间,让自己不要那么急匆匆的。只有在安全的大前提下一切节约才有意义。唯有这样,老天才会给我更多的机会去体验这个美好的世界。
说白了,就是:不要心急,给自己余地,让自己从容起来。要专注。要注意观察。要给别人明确的提示。要区分核心指标和非核心指标。
这些,不仅仅适用于开车吧。
小错误,大成长。目标是:越活越成长,越活越明白人生的方向。
(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成长。在成长中疗愈自我。越成长越美好。微信公众号:越活越公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