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物于此而揫敛也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农业社会,有着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而农业生产活动,受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自然区位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不违农时,为此,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中国的传统历法,也就是俗称的农历。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中国农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且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来确定的,反映的是季节的变化,是我国在农耕社会时期重要的农业生产指导策略,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预知气候冷暖雨雪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表
春夏秋冬四季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直观反映,所谓夏季是指一年中气温较高,白昼较长的季节;而冬季是指一年中气温较低,白昼较短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夏季和冬季之间的过度季节。也就是说秋季是从夏季转换为冬季的过度季节,不过在地球上并不是所有地区的气候都是四季分明的,在低纬度热带地区多表现为常年如夏,而在高纬度寒带地区则表现为冬季漫长严寒,不过我国的纬度位置位于中纬度地区,表现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先民在常年的生活和劳作中,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规律性变化总结出来的。
今日立秋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立秋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就是太阳达到黄经135°时,约在大暑节气之后15天,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每年在公历8月上旬,2018年8月7日为今年立秋节气。
秋
立秋节气是关于气候变化的节气,“秋”的含义就是指暑去凉来,从字面上来看“秋”这个字是由“禾”和“火”两个字来组成的,代表了禾谷成熟的含义。立秋节气正是农历的7月,所以又称为7月节,当然立秋节气并不意味着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的开始,立秋时在我国各地往往天气还是很热的,依旧要注意防暑降温,有时候还会出现高温天气,称为“秋老虎”。不过,立秋之后天气还是会出现一些变化的,虽然正午时分天气依旧十分炎热,但是早晚开始有了些许凉意,而秋雨过后,更是明显,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秋
立秋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古人有云,如果在立秋听到打雷,那么冬季农作物往往可能会 欠收,而立秋如果天气晴朗,那么预示着农业生产风调雨顺,不会有旱涝灾害,这些说法都是源自于对规律性气候变化的总结。在我国各地,立秋节气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贴秋膘”的习俗,由于在之前的夏季高温季节,人们的胃口往往较差,饮食以清淡为主,一个夏季下来往往体重都有所下降,秋风一起,胃口稍开,就想吃点好的,在立秋节气多会炖肉烤肉,以增加营养“以肉贴膘 ”。
立秋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