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预告 | 心理大家们关于自我的理论

2018-04-05  本文已影响2人  晨的夜

2017-08-06

预告 | 心理大家们关于自我的理论

今天,进入我们专栏的第六周,也是第二章“自我”的第二周内容,这一周的主题是“心理大家们关于自我的理论”。

上周,我们谈了“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主要讲的是如何识人,也就是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自我。

这周,我们借心理大家们的一些理论,来谈谈,自我或人格,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些理论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分成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要想准确地理解弗洛伊德的本意,也许会有些难度,但是“本我”和“超我”这两个词汇,在传播中,已经表达了它们自身的含义:

本我,就是本能;超我,就是道德。

还可以说,本我,就是野性;超我,就是德性。

作家刘慈欣在他的科幻小说《三体》中,写了一句超有名的话: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

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刘慈欣这句话传播相当深远,像有了超出他小说文本的独立生命力一般。

理解“本我”和“超我”、“野性”和“德性”、“人性”和“兽性”,是我们在“自我”这一章里要去完成的主要功课。

作为本周的调查,我想问你两个问题:

这辈子,你最“本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这辈子,你最“超我”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

你可以就我们刚刚介绍的概念,先想一想,然后留言告诉我。请讲得具体一些,有环境细节、有感受、有想法,那最好了。当然你也可以有你自己的自由表达。

你自己的思考和感觉,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你的视角。如果深入地去看不同的心理大家们的思考,你会发现,他们都是在从不同的视角去讲同一个东西。

最后,再分享一句鲁米的诗:

如果我们能人手一根蜡烛,

齐步走入黑室,

自能看出

象的全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