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对于写的重要性才不是那样呢
如果说阅读给我打开了一扇门,们那边是宝库,那么舒明月的这本书则给我开了一扇窗,这窗正对着冉冉升起的橘色太阳,这橘子正把它独有感染力的光芒挤进你的阅读视野,还送来了金灿灿的钥匙,用来打开宝库之门,让人真正领略文字之美。
舒明月何许人也,喏,就是她了。……
美才女啊!为啥不放张高清的照片?抱歉我跟她不熟啊,当然她也跟我不熟。不过,现在我熟悉她了。偷笑~
就像之前自己所能看见的白色,单单就是白色,而读了她的书之后,你能看见的,除了整体的白,还能瞬间脑补上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绛紫色,猩红色,玛瑙黄……有色还有味,那些花香,茶香,咖啡香,奶茶香,青草香,野蒿香,芦苇香,艾草香……也一一迸发了出来。把自己都喂饱了。
你会发现,原来,一切影视,一切舞台,一切现场展现的情景,都不及文字带来的爽快和遐想空间让人痴迷。前面那些,都只能直接感受,所见即所得,但是文字不同,远远在所见之上,所得即是所想,所想则无穷无限,不亦奇乎?
如序言1开篇以鲁迅的《秋夜》里的“两颗树”作引子:“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记得当时读到这个句子,忍不住想笑,笑是因为觉得这样写有意思,但具体有什么意思呢?说不清楚,反正就是有意思。你在说啥?滚!之后也曾模仿写了篇“两颗树”,但是当自己读自己的文章时,才发现什么叫“东施效颦”,什么叫画虎不成反类犬,抱歉,我侮辱了大师了。不禁悻悻。来看看原文的说法:
《大师们的写作课》截选1 《大师们的写作课》截选2当本书作者把好的赏析拿出来,一亮,一点,就立刻明白,大有“我X,原来如比”之感。说不定下次再重写“两颗树”,就不再是单纯的两棵树了——难道是三棵?!所以,我之前对于好书的评判之一是:即是好书,自然读之有所得,解不明之惑,能让人顿悟,醍醐灌顶之感,为上品。要说捡了宝贝,那这本书算其一。
再如书中所叙关于情色的描写手法,(此处本该摘引原例,但唯恐引来“少儿不宜”之嫌,便作罢)。情色场景,应该是令人愉悦欢快的,当以优美欣然的笔法娓娓道来,感同身受。然而,有些作者完全将其写成性虐,禽兽之行(当然要排除为了刻意突出相应场景的情况),美感顿失,估计也只有符合这类特征的人读起这类书籍才会觉得过瘾。这也是为何通过本书揭示,方才明白为什么之前翻过几页贾平凹的小说,就不愿意再去翻开的原因了,算是顿悟吗!看来我还是有“天赋”的。
又如作者对于标点的运用,他说,标点用到极致,当属鲁迅大师。
“啊!闰土哥,——你来啦?……”
“‘道翁!!!’四铭愤愤地叫。”
“灰土,灰土……………………灰土……”
顿时语感,情感,动感十足,仿佛置身现场,此处,当细细体会。再看看荆轲刺秦皇的场景描述,把杂乱的断句变换一下,就真的不一样了,不信读读试试,哪个更有紧张感,更动魄惊心。
《大师们的写作课》截选3此处,还提到了被网络称为“特师”的“大咕咕咕鸡”,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何许人也。羞涩地告诉大家,我之前也不太清楚这位“特师”,后寻来她的作品读了,才知道她的文笔够味,够犀利,像四川麻辣火锅,吃过了都说爽。
还有关于文章的画面感,看看《受戒》的节选:
《大师们的写作课》截选4当读到这些文字,突然浮现了“大话西游”里边朱茵撑着小船,游弋在芦苇荡,但似乎还稍逊一筹,不及这文字那般有魅力。
这样的场景,画面感立显无余,会感觉脑子里有一幅超高清全副画,色彩饱和度,焦距和突出点随着文字自动调节,还有3D动感,一应俱全。什么“黄金分割”——鬼才知道呢。反正看着舒服美感十足就是了,仿佛写这些文字的人就是出色的“文字摄影家”,就是用文字来拍摄画面的大家。
每一位特别优秀的导演都是一个特别优秀的文字领略者,而而每一位优秀的文字摄影者都是出色的场景再现者。
总之,这本书,亮点忒多。多得像星星,难得数清,自行慢慢体会,收获会更佳。我到以为,此书校图书馆当存,我们自己的图书馆也该存,比那些大多数的“赏析”之作接地气,通透。
会写之前先会读,这是规律。读对于写的重要性就是这么拽,才不是想的那么简单。
拜读之后,觉得“值了去了”,所以推荐给大家,当然,好不好你说了才算。
之所以不起惊心动魄的标题,是因为我觉得书也是需要缘分的,虽然不需要等五百年之久,书与有缘人相遇也是一种美。
留言板放上大家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