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在抖音看到一个故事。大概记录如下:
一个流浪汉走进一座庙里,对菩萨说:“可不可以跟你换一下位置?”菩萨回答:“只要你不说话。”
这天,来了一个富人祈福,不小心把钱袋落下了,流浪汉想提醒他,但他想起了菩萨说过“只要你不说话”的要求,忍了下来。然后又来了一个穷人,祈求菩萨救救他的家人,原来穷人的家人生病了,但没有钱买药和请大夫,这时穷人看见了角落里的钱袋,以为是菩萨显灵,千恩万谢的拿着钱袋回家救人去了,可是流浪汉知道那不是显灵,可是不能说话,也不好阻止。过了一会儿,一个渔夫来了,他要出海打鱼,希望菩萨可以保佑他出海一帆风顺,能平安归来,就在这时,富人发现钱袋没了,回头来寻,可是哪里还有钱袋,富人便抓住渔夫,说他拿了钱袋,渔夫百口莫辩,眼看一场误会就要产生,流浪汉忍不住了,他出来分开二人,把真相告诉了他们,钱袋物归原主,渔夫洗清冤屈,三人离去。
结局,富人拿回了钱袋,穷人没有得到帮助,家人病逝,难过万分,富人也没有修到功德,损了福气,而渔夫因为没有被耽搁,顺利出海,遇上风暴,葬身大海。而这只是因为流浪汉的“不忍心”。
结论,静观其变也是一种能力。
但如果让我来下个结论,我可能更愿意说,静观其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只是一个选择。
故事是人编撰的,是人的意志和观点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观点是“静观其变是一种能力”,所以故事的结尾,强调“流浪汉的不忍心给三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是合理的,但是,这并不足以得出“静观其变也是一种能力”的结论,因为无论流浪汉介不介入此次事件,流浪汉都已经注定是整件事的参与者,而介不介入其实只是他的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也不过是事情发展的一个变数罢了。
从“故事”的结尾看起来,好像事情因为他的“介入”而发生了“改变”,且这改变似乎并不美好。可事实是,在事情真正发生之前,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结果”,比如,有没有一种这样的事情发展的可能呢:因为流浪汉的介入,富人找到了拿走了钱袋的穷人,富人拿回了钱袋,但是也了解到了穷人的困难和无助,于是花钱请来了大夫帮穷人家人治病,并给了穷人一份工作,让他可以用自己的劳动为家人进行后续治疗,而渔夫虽然顺利出海,但是因为见证了穷人家的病苦,也是分外惦记家人,所以早早归来,既打了鱼,也恰好避过了海上的风暴。
所以,事无定数,人有选择,每种选择都有其美好的概率,静观其变,还是积极参与,只要初衷美好,都是不错的选择。
只是,世事终有结局,万事皆有分明,结局与初衷不符也是十之常有八九,所选皆我愿,已是奢侈,至于结局,不如且行且看。
做一俗人,修一静水流深之心,来旁观这世事无常也无定之美,也可是一乐事,也可是一乐人。
————————————————————————
好久不写,总感觉词不达意,思绪也是乱糟糟的,慢慢来吧,给自己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