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和你一样美丽!|《妈妈!》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33期“母亲”专题活动。
电影《妈妈!》犹如一首悠长的春歌,以细腻的笔触、温婉的情感,讲述了一段关于母爱、衰老与救赎的动人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岁月深处那些被遗忘的温柔与疼痛,以及在时光洪流中永不褪色的母爱。
影片缓缓展开了一幅老年母女的生活画卷。吴彦姝饰演的母亲,是一位八十五岁的老知识分子,身上带着岁月沉淀出的幽默与顽皮。她时而像个老小孩,对生活充满好奇与童趣;时而又展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从容。奚美娟饰演的女儿,六十五岁,严肃古板,如同苦行僧一般,背负着过去的伤痛,生活在自我设限的规则里。
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当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记忆开始一点点褪色,母亲却在衰老之际重新拾起“为母则刚”的身份,再次成为女儿的依靠。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令人动容的台词:“每个女人不一定是妈妈,但一定是女儿。” 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整部电影的核心主题——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身份如何转换,女儿与母亲之间的那份羁绊,是生命中最深沉、最无法割舍的情感。
女儿在病痛中逐渐迷失自我,而母亲则用无尽的耐心与爱,守护着她的尊严,陪伴她走过生命的黄昏。当女儿尿急失禁,母亲一边手忙脚乱地擦拭,一边轻声安慰:“不怕不怕,妈妈在呢。” 这一幕,让无数观众泪目。那种在迟暮之年还能被母亲紧紧拥抱、轻声安抚的幸福,是岁月给予的最温柔的馈赠。
影片对阿尔兹海默症的呈现,打破了常规的温情脉脉,而是以一种更为真实、残酷的笔触,展现了疾病背后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患者并非只是单纯地失去记忆,而是会变得刻薄、暴躁,甚至将生活搞得一团糟。
影片中,女儿在病发时跑到庭院里欢快地淋雨,妈妈给她撑伞,她却一把推开;她幻想自己把日记撒在河里,驾一叶扁舟潇洒看天,那是她最真我的片刻。然而,当她清醒过来,又因为让妈妈担心而自责不已。这种在清醒与混沌之间的挣扎,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奈与悲哀。
影片的叙事风格平缓而流畅,如同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却在不经意间泛起层层涟漪。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被放大,成为影片中最动人的部分。母亲给女儿穿袜子时的小心翼翼,女儿读给妈妈听的诗句里藏着的温柔,还有母女俩拿着蛋筒一起吃的快乐时光……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力量。
这一切告诉我们,爱,就藏在这些细微之处,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足以温暖人心。
影片中,周夏这条线虽然被一些观众认为略显突兀,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刻的隐喻意义。冯济真在帮助周夏的过程中,仿佛是在与自己的父亲对话。她将自己的愧疚与忏悔寄托在对周夏的关爱上,想象父亲也会如此这般无条件地原谅自己。
这种自我救赎的方式,让影片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在面对生命中最深的伤痛时,如何通过爱与关怀,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影片的结尾,母女俩走向大海,那片广阔无垠的蓝色,象征着生命的包容与永恒。大海见证了她们的生离死别,也见证了她们的爱与成长。当母亲抛掉轮椅,重新学习走路,回归女儿的怀抱时,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她们又回到了六十年前,那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青春岁月。影片以一种极为唯美、诗意的方式,为这段母女情画上了句号,让人在感动之余,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然而,影片并非完美无缺。小女孩周夏的出现,虽然在情感上为影片增添了一些波澜,但从剧情逻辑上来看,确实略显牵强。她的报恩情节,似乎与影片整体的生活化风格不太契合,给人一种刻意为之的感觉。此外,影片的时长也稍显过长,部分情节的展开略显冗长,导致影片的节奏在某些段落显得有些拖沓。
尽管如此,《妈妈!》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它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探讨了老年生活、阿尔兹海默症以及母女关系等诸多深刻的主题。
主演吴彦姝和奚美娟的表演更是堪称一绝,她们用细腻、克制的演技,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母女俩的每一次互动、每一个眼神交流,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她们的生活之中,与她们一同经历岁月的洗礼。
电影《妈妈!》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伟大与无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部电影却像一记温柔的提醒,我的妈妈和你一样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