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NAT 穿透原理

2018-07-09  本文已影响0人  octocat

一、背景知识介绍

1.什么是NAT

NAT 是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的缩写,即网络地址转换。主要是将内部的私有IP地址转换成公网IP

2.诞生的原因

所谓地址就是来标识每一台设备的,因此每一个设备就应该有一个唯一的不重复的地址。本来互联网就是这么设计的,每一台设备都有一个固定的地址即公网IP。但随着设备的增多,发现IPv4地址不够用了,怎么办?这就需要用到NAT技术。即让一群机器公用同一IP,当互联网中的包传递过来的时候,通过对应的地址和端口对应表找到对应的机器。例如下面的地址和端口对应表

公有地址 端口号 私有地址 端口号
1.2.3.4 5123 10.10.1.1 1025
1.2.3.4 5124 10.10.1.2 1025
1.2.3.4 5125 10.10.1.3 1021
1.2.3.4 5126 10.10.1.4 1029

当从内网发送包的时候 比如10.10.1.1的客户端发送包的时候,包的端口号是1025IP10.10.1.1,当到达路由器的时候,路由器的地址转换功能就会将发送的IP地址10.10.1.1转换成1.2.3.4,端口转换成5123。接收时,互联网就会把包发送到1.2.3.4:5123,路由器再根据地址和端口对应表找出对应的地址应该是10.10.1.1:1025,然后改写包的对应的信息,内网中的客户端就能收到来自互联网中的包了。

3.优缺点

二、NAT墙

什么是NAT 墙,NAT 墙就是外界对内网的所有请求会拦截转化表中没有的记录,这样的包都会被丢弃。如果在这面墙上打洞呢?即NAT穿透。比如在两个不同内网中的机器A和机器B,首先可以先让A发送一个UDP的消息给B机器,那么A机器的内网NAT墙上就有了一个洞。当然这个消息到达B的NAT的时候会被丢弃,但是如果这个时候B也发送了一个消息,到达A的NAT的时候,就可以从之前打的洞中穿过,这样A就收到了B的消息

三、四种NAT类型

现在有A机器为内网的客户端,B,C两个公有IP,分别为1.2.3.45.6.7.8。A 的内网IP 为10.10.1.1,当A向B的1234端口发送UDP消息的时候,A的NAT地址端口对应表为10.10.1.1:5432 => 1.3.5.7:9012,而且C没有和A进行过任何消息沟通

四、STUN协议

STUN是一种网络协议,它允许位于NAT(或多重NAT)后的客户端找出自己的公网地址,查出自己位于哪种类型的NAT之后以及NAT为某一个本地端口所绑定的Internet端端口。这些信息被用来在两个同时处于NAT路由器之后的主机之间建立UDP通信。该协议由RFC 5389定义。STUN由三部分组成:STUN客户端、STUN服务器端、NAT路由器。STUN服务端部署在一台有着两个公网IP的服务器上(为什么是两个,请看下文)。STUN客户端通过向服务器端发送不同的消息类型,根据服务器端不同的响应来做出相应的判断,一旦客户端得知了Internet端的UDP端口,通信就可以开始了。
那么STUN协议是如何检测NAT类型的呢?
假设A是客户端,B是STUN服务器,C有两个IP分别为IP1和IP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