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你,是焦虑养育者吗?

2019-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Hi菜篮

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名词“思维反刍”。

思维反刍,是指一个人的过分沉溺于消极的思想中,并且,这些消极的思想又会反过来强化自己的负面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

自我聚焦的反刍,会增加悲伤、焦虑和沮丧的感觉,更加糟糕的是,反刍的人,会容易转移其攻击而波及无辜的人。

而思维反刍最突出的一个症状表现体,其实就是父母。

专业的说法是:养育焦虑。日常生活中,父母们的焦虑大多体现在情绪上,如紧张不安、提心吊胆、害怕、恐惧、担忧等内心体验。

具体表现为:

新生儿黄疸,指标偏高,要不要留院察看,要不要照蓝光?

孩子吐奶、肠绞痛,要不要上医院看看?

母乳不够,混合喂养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身高体重指标比小区同龄孩子的偏低,是不是缺钙了?

这两天食量下降,是不是生病了?

娃跑太快,担心摔跤,爬上爬下,看的心惊胆战?

邻居家孩子好安静,我家娃是不是太闹腾?

辅食营养够不够均衡?

孩子两岁,该学英语了?

幼儿园怎么选?

报几个兴趣班?

月考孩子比上月排名靠后了几名,要不要请个辅导老师?

环境宽松自由,孩子容易放纵?

......

图片来源网络

新生期、辅食期、学步期、学龄期...数不尽的焦虑贯穿整个养育过程。

那养育焦虑是怎么产生的呢?

1. 你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大脑。

很多时候,明知道不应该想太多,但还是忍不住想,属于一种思维强迫。

科学研究发现,有思维强迫人的脑部结构某些区域会比较活跃。思维习惯,会受到我们大脑结构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大脑结构。

2. 我们也有一个比较焦虑的养育者。

怎么让孩子好好学习,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是属于我们父母一代的焦虑。这种思维和情绪作用于我们身上,这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影响。

3. 生活品质的提升、学历素质的提高,促使我们做什么都讲究科学性和专业性。

见得越多,感觉越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见识了网络的强大,更见识了“无奇不有”,见识了别人的孩子和别人的养育,就很容易陷入对自我养育能力的怀疑。

4. 对养育的过度重视。

孩子,一直是人们谈论的兴奋点,谈的多了,关注越多,嘴上说的无所谓,实际上心里已在琢磨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年少的时候关注自己,年长的时候关注孩子,对养育的过度重视已让焦虑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5. 养育目标不明确。

很多父母都想把孩子养育好,但是往往目标不清晰,听风是风听雨是雨,盲目从众。都希望自家孩子全能发展,但在如今多元化的时代里,优秀的核心能力素养有很多,孩子肯定不能一揽于身。

任何时候都要了解这样的逻辑:身体、心理发展良好最重要,其次才是教育。没有身心健康,教育的意义一定会大打折扣。

图片来源网络

如何减轻养育焦虑?

作为一名中度焦虑患者,在为减缓焦虑而奋斗的过程中,个人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应该就是把大部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

明白“我先是我自己,然后才是一个妈妈”,树立了这个信念,自然而然就会把部分时间留给自己,忙里偷闲逛逛街看看电影可以,进修学习也行。

然后就是逃离焦虑圈,跟正能量的人为伍。“眼不见为净”,当身边有一些宝妈各种高谈阔论时,你厉害我说不过,那我躲,总行了吧。

找一个氛围轻松的群体,滋养身心。我们不谈别家孩子怎样好,不谈谁谁谁培养了出了博士栋梁,我们只谈谈自家娃的逗比、说说下次约哪里玩,偶尔发发牢骚:老娘辛辛苦苦做的辅食色香味俱全,这娃竟然无视,出门遛时还觊觎别人家的饭菜......

还需要多花点时间陪孩子玩,多多细心观察,接纳孩子,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太多的父母做不到先了解孩子,甚至不清楚自家孩子喜欢什么,不知道小小的他们有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解决问题,所以父母喜欢用自己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给孩子贴个“你也太不争气”的标签。

然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所在,需要爸爸妈妈的发现认同和鼓励。

作为父母,我们都应该对孩子有单纯的爱,而不是功利的爱。相信孩子,可以走好人生这条长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