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端午节漫谈:我们是怎样扒掉“传统”这身衣裳的?

2020-06-25  本文已影响0人  雨庐

“五月五,是端午,赛龙舟,吃粽子”

........

幼时最爱的端午节,在二十多年后通过“朋友圈口说过节”的形式,再次相逢。

民间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主要说法有三个:一是纪念屈原投江,二是纪念伍子胥,三是纪念孝女曹娥。

最为后人所广泛接受的则是屈原投河,一个诗人凭借自己“忧国”一跳,为中华民族横空注入了一道伟大的精神脊梁。

在我的孩提时代,关于“端午节”的说法没那么严肃,没有人去在乎背后的神话或传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社会里,节日如同“吃日”,代表忙碌的生活可以停歇了,久未得到满足的胃蕾可以放心享受了,乡亲们在这一天到来前早早打来粽叶,备好糯米、红枣、绿豆、猪肉、糖之类,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围坐在一起“包粽子”。

等到端午这天,全家人喜气洋洋地换上新衣新裤,相互说着吉祥的话,屋子内外张灯结彩,鞭炮齐鸣。亲朋邻里,走出屋外,相互赠送“粽子”,祝贺节日快乐。

亲近心灵,关注梅雨飘公众号

遥想当年,那时候的粽子个大、肉厚,味道又香又甜,便是看着都能让人心旷神怡。这样的粽子,咬一口唇齿生香,余味无穷,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两个,实在是人们上佳的食品。

想想今时今日,人们宁可在朋友圈口说过节,却很诚实地对吃粽子兴趣冷索,虽然满大街是机器批量生产出的棕子,什么口味都有,却总也吃不出曾经家做的味道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原因是,“包粽子”是流传千古的一个地地道道的“手工活儿”,它所包含的文化与美好想象并不是一台现代机器就能随随便便“如法炮制”出来的。

要想形、神、味兼具,非得人亲手制作,而且非得请出老一辈的人才能镇得住场面,做出一手中国传统正宗的粽子来。

老辈人既是历史的信使,也属于历史中的一种文化,在穿梭于古老习俗与现代文明之间,最能体现出他们历史光辉与传统自信的,便在于祖传手艺。

我的母亲也会制作粽子,但经她手做出来的粽子,无论是形状、手感还是味道,与我奶奶做出来的粽子总是相差太远,她总也学不好我奶奶包棕子的手法,似乎两者之间总是横亘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奶奶去世以后的岁月里,家乡过端午节的氛围早已由盛转衰,节日的味道越来越寡淡,每次端午回到家乡,各家各户冷冷清清,再也看不到乡亲们往日那种喜气洋洋的精神面貌了,再也听不见往昔日鞭炮隆隆的热闹了,再也闻不到曾经弥漫整个乡村乃至整个童年岁月的“糯米加粽叶”的香味了。

人们不再亲自做粽子,而是上街花钱买粽子。

去家乡的街头走一走,反而商店张灯结彩,鞭炮声声,这才蓦然发现,老百姓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最后反而由商人唱响着“独白戏”。

亲近心灵,关注梅雨飘香公众号

然而,商人只为趋利,老百姓却只是应付任务式的“过个节”(过个劫)而已。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曾几何时突然出现了一道已经无法修补的裂痕,且随着时空的延伸,越来越深。也许这道裂痕是从我母亲这一代起开始显现的,因为我母亲始终没有学到我奶奶那一辈人的手艺,而到了我这一代起,连粽子也不会包了,只会在馋的时候上街买一两个吃。

而我们的后代,或许连端午都不会过了吧?

这样说的话,以历史的视角俯瞰历史,相对于后代而言,就算是我们这一代人,反而还能称得上是传统文化堡垒中的最后一批“信徒”了,就像我奶奶的那一代人,他们是古老习俗在现代社会里最后的狂欢,这该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上古文明跋山涉水,走过千年春夏秋冬,历经千年历史演变,终于在21世纪里淡出了人类的历史。

我们这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对于快餐文化的疯狂,终于将我们活成了一个“拥有越来越丰厚的物质条件,精神底蕴却越来越浅薄;拥有越来越多的书本知识,内心却越来越空虚寂寞冷的“现代式精神贫民”与“精神的流浪者”。

传统的丧失没有让我们更轻松,而是更沉重;生活没有更简单,而是更复杂了。

谁之过?

没有人背得起这个责任。

也许要怪就怪时代思变,人心躁动。在这个“不变就是落后”的年代里,谁不是一边紧绷着神经胆颤心惊一边被时代裹挟着向前走呢?

谁不是一边焦虑地看着传统文明的毁灭,一面又推波助澜地将传统文明亲手付之一炷呢?

我们既聪明又愚蠢,既远见又短视,既可怜又无辜。

我们制造了AI、机器人、飞行器等高科技,也制造了情感的隔阂、人性的贪婪、内心的自私、精神的懒惰,让人这个物种渐渐脱离了“人”本身的特质,一味地征服和向利益求索让我们活成了一个被机器掌控的人。

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根,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该归于何处。

亲近心灵,关注梅雨飘香公众号

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信物,是标示从前和现在来时路的标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昭示和历史文化的图腾,否定、遗弃它,等同于我们剥掉衣服,赤裸裸地暴露于世间。

它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湖海,赋予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使其族群以一幅自信、自立、自尊的面孔傲立于世界丛林。

当整个社会陷入到精神荒漠的淤陷中岌岌可危的时候,传统文化就会吹响冲锋的号角,成为拯救人类最后的力量源泉,帮助人们返璞归真,重拾信仰,重新开始。

以此而言,传统文化可以被人们忽略,却不会被完全抛弃,这或许也是值得安慰的吧?

作者简介:专栏作家,多平台优质创作者,微信公众号“梅雨飘香”作者,如有兴趣,欢迎微信搜索关注公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