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培育自由》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美国教育观察笔记”,2012年出版。
作者沈宁,在美国生活了近三十年,在西部、东部和中部的不同地区居住过,女儿和儿子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美国上的,读过私立学校,也读过公立学校,他自己也教过不止一间小学、中学和大学。
在他看来,要概括描述和评论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各地区、各学区、各学校,都完全不一样,因此书中论述,都是根据他自己的个人经历而言。
我以前从媒体上了解到的美国教育,一是因材施教,二是不重视基础教育。后来与在美国生活十年以上的同学交流,发现并非如此。
前一阵有个视频,说一熊孩子不会做2+2,老师启发他,他拂袖而去,老师请来家长,家长也不认为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最后还把老师告上法庭。当然这是一个讽刺故事。
但按照美国教育学院教授的教学技巧,对于2+2回答不对的学生,老师应该说:你再想想,这个答案对吗?要不要再试试另外一个答案?不给现成答案,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不断尝试,是美国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美国电影《辛德勒名单》上映后,斯皮尔伯格热心提议免费向美国各地所有中学提供拷贝,想“寓教于乐”。很大一批美国中学生提出质疑,不信二战时德国真的建立过这样残酷的集中营。对于美国学生来说,除非自己亲眼见到,别人再怎样宣传也不信。于是有些美国学校就组织学生到德国和波兰去参观,法西斯集中营的展览也曾在美国各地巡回展出,当地学校便组织学生去看。
独立思考,充分表达,应该是美国学校教育的关键词。
在美国,学校上课讨论问题,学生发表观点,都没有确定的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只要新鲜独创,只要言之成理,只要有根有据,能够以理服人,就是好的。
以作者儿子的作业为例:初中三年级的历史课,每个学期要写两篇论文,每篇2000字。
根据老师的格式规定,论文必须包括5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述,介绍背景和论题,一个自然段,半页纸。
第二部分论述论题的第一条理由,提出论据并进行分析,二到四个自然段,一页半纸。
第三部分论述论题的第二条理由,提出论据并进行分析,二到四个自然段,一页半纸。
第四部分论述论题的第三条理由,提出论据并进行分析,二到四个自然段,一页半纸。
第五部分,结论,一个自然段,半页纸。
评分标准是:论点和结论占25%,论据占35%,分析35%(还有5%作者没说)。
论文必须提出至少六个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其中两条可以从网上收集,但不可以取自诸如维基或雅虎一类的网站,而必须是学术性专业网站。另外四条论据必须出自正式出版的书本或报刊数据。
为了完成这样开放性的作业,美国学生,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可以随时到本地图书馆去查数据、用互联网、借书、翻报纸。只要是美国出版了的书,某图书馆当时没有,也一定会帮学生从别的图书馆找到,送到学生手里。除了书籍,学生在图书馆还可以查到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几乎所有文件和统计资料,还可以随时到当地美术馆、博物馆、动物园,或州政府、议会厅、法院等地,参观、旁听、收集资料、做功课。所到之处,只要对人说是要做学校功课,经常可以免费,并且得到某些专业人士的指导帮助。
千万不要认为这样的作业可以积到学期末突击完成,作业怎么交,老师是规定了程序的:
第一步提交论题。要求新颖、独到,有争议性。
第二步提出交论题的三个理由,两星期。
第三步提交提纲,两星期。
第四步提交初稿,两星期。
第五步提交定稿,两星期。
完成一篇论文作业大约需要两个月左右,一个学期刚好能做两篇这样的论文。
与上述实践相对应的,就是现代美国教育理论中最反对背书。在美国的中小学校教书,从教材到实践,都不采用背诵的方法。美国教育家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需要的知识,另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创造的能力。
因此美国的学校总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动手、创造、思考、研究。
此外,大量阅读也是所有学校都提倡的。书中有一份中学生的必读书单,记住,读完是要写读书报告的:
七年级:赛珍珠《大地》、史蒂文森《金银岛》、安娜弗兰克《日记》、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八年级:辛顿《局外人》、李《杀死一只知更鸟》、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罗林斯《一岁的小鹿》;
九年级:薇拉凯瑟《啊,开拓者!》、海明威《大双心河》、《老人与海》、赫尔曼黑塞《悉达多》、索夫科勒斯《俄狄浦斯王》;
十年级:奥威尔《1984》、勃朗特《简爱》、狄更斯《雾都孤儿》;
十一年级: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菲斯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霍桑《红字》、马克吐温《哈克芬恩历险记》;
十二年级:狄更斯《双城记》、艾立森《无形人》、雨果《悲惨世界》、易卜生《野鸭》、《群鬼》、《人民公敌》、《玩偶之家》、米勒《推销员之死》、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李尔王》、《奥赛罗》、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屠格涅夫《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