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缺穴
七、列缺 Lieque-L7
[出处]《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
[别名]童玄(《古今医统》)。裂缺(《千金》)。裂,同列。《管子*五辅》:“大袂列”,不作别名。
[穴名释义]列,分解也;缺,器破也。穴为手太阴络穴,自此分支别走阳明,位桡骨茎突上方,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如裂隙处,故名列缺。
《黄帝内经明堂》:“列,行列也,此别走络,分别大经,所以称缺之,别之缺经之上,故曰列缺。”
《医经理解》:“列缺,大腕后侧上一寸,其筋简罅中,谓之列缺,言列于缺陷处也。”
《经穴释义汇解》:“列缺,古谓天上之裂缝;天门。手太困属肺,肺为藏之盖,居诸藏之上。至高无上日天,肺叶四垂,犹如天象。穴为手太阴之络,腌上一寸五分。手太阴自此分支别走阳明,脉气由此别裂而去,似天上之裂缝。又列缺指闪电,而闪电之形,有似天庭破裂,故名。”
[类属]1。本经络穴(《灵枢•经脉》)。2。八脉交会穴之一(《针经指南》)交任脉 (《玉龙经》)。3。 《千金》作本经原穴。
[位置]在桡骨茎突上方,距被横纹1。5寸处。
《灵抠•经脉》: “腕上分间……去腕半寸(疑是寸半之误);"
《甲乙》:“去腕一寸五分。”《千金》、《千金翼》、《外台》、《铜人》、《大全》同。
《外台》引甄权云:“腕后臂侧三寸交叉头两筋骨罅宛宛中。”
《圣惠》:“在腕上一寸,筋骨罅间宛宛中。”
《玉龙经》:“在大指直上,叉手,中指尽处是穴。”
按:本穴位置,《灵枢•经脉》云在“腕上分间……去腕半寸。”该书定经渠于“寸口”,本 穴当在一寸以上无疑,故“去腕半寸”当属“去腕寸半”之误。《甲乙》云“去腕一寸五分”,古今多从。《圣惠》云“在腕上一寸”,因该书将经渠亦定于寸口,本穴则不应在腕上一寸,两穴落点一致,不可取法。近人多以两手交叉取穴,位置与《甲乙》基本相同。
[取法]1.以病人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
到达之处是穴,2.立拳,把指向外上方翘起,先取两筋之间的阳溪穴,在阳溪穴上1.5寸 的桡骨茎突中部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刺灸法]向肘部斜刺0.2~0.3寸;可灸。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前臂深筋膜—旋前方肌—桡骨(骨膜)。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浅支双重分布。桡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位于肱桡肌的内侧。动脉后方下段有拇长屈肌和旋前方肌。桡动脉可由肘窝下方2厘米与桡骨茎突前方作一连线,该线为桡动脉的体表投影,桡抻经浅支与动脉伴行,该穴位于桡动脉和浅支的外侧。
[功用]宣肺理气,通经活络,利水通淋。
[主治]呼吸系统疾患,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
神经系统病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噤,偏正头痛,惊痫等。
泌尿系统病症:溺血,遗精,阴茎痛,小便热,小便难,小便浞痛等。
消化系统病症:腹痛泄泻,痢疾,吐血,噎膈等。
心血管病症:心胸疼痛等。
妇产科病症:产后不能言,死胎不下,乳痈等。
其他病症:牙疼,疟疾,腰疼,风疹,四肢暴肿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哮喘,偏正头痛,面神经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祌经痛,遗精,牙 痛,半身不遂,髙血压,以及肫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成方举例]小儿惊痫,列缺、阳明络(《甲己》)。
疟疾:列缺、后溪、少泽,前谷(《 千金》)
阴茎痛:列缺、阴陵泉、少府主阴痛(《资生》)。
偏风:列缺、冲阳;健忘先记:列缺、经渠、太渊(《大成》)。
肺结核咯血:列缺、太渊、尺泽、足三里(《针灸学》)。
淋痛:列缺、中封、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均灸(针灸学》)。
偏正头疼,列缺、太渊;喘急:列缺、足三里(《杂病穴法歌》)。
[现代研究]针刺列缺穴可使肺通气量得到改善,呼吸道的阻力下降,支气管平滑肌座 挛得到缓解,使支气管哮喘平复6针刺的平喘作用,可能与针刺对植物神经功能、血中乙酰胆碱、组织胺和肾上腺素水平的调整有关,从而有利于细支气管痉挛的解除,支气管粘膜血 管收缩,水肿减轻,通气功能改善。
有人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针刺列缺配肾俞或照海可增强肾功能,酚红排出量较前增多,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这种效应可持续2~3小时,再针刺时仍有效,也有人实 验,针刺列缺穴,可引起膀胱收缩反应,使排尿量增加。
针刺列缺穴又可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有人通过血管容积描记方法,针刺列缺可引起小腿血管容积变化,出现血管收缩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