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53

2018-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王驰1960

        1990年下半年,八达的工作非常紧张,除了继续在青院给大二学生开《社会学概论》这门课,校外几乎所有讲课的邀请,我全部推掉了。

        离开中成以后,我一直在忙,整天和打仗差不多。在调查所,很少10点以前回家,八达,更是没有时间的概念,讲课、培训班、推销饮料,也是没日没夜,就是在家里,备课通常也是通宵达旦。

        几乎没有喘气的时间,不知不觉毕业已经三年半过去了,也到了该休整的时候。

        那时候社会上流行两种说法,一种是“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还有一种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老百姓的解析很简明:一切向钱看。

        从中成出来以后,我做很多事情之前,都有这样一种心理预期,只要把单位的事情做好做漂亮,自己的发展就不是问题。

        结果往往不是那么回事,单位的事情做不好,似乎还能混,一旦单位的事情做好了,自己也该滚了,充其量赚一点小钱,然后再换个地方,继续这种循环。这不是我想要的。

        1991年上半年,我暂离八达和离婚以后,除了在青院正常的讲课以外,基本就是读书,找朋友闲聊,满世界瞎混瞎逛,个人生活很是安逸,我需要的是修养生息,安静读书,多看、多想、少做,按照那时候的说法,就是反思、调整、充分放松。

        我决心如果再出山,一定要选好点,这个点很重要。

        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不能瞎忙活。

        这时候,北京出现这样一种流行现象,似乎人人都在做买卖。

      记得大街上,您随便找个公共电话厅,“偷听”一下人家电话说什么,一半人都在倒腾“钢材、水泥、进出口许可证、外汇”什么的,不仅仅是短平快,而且都是空手套。

        好像人人都在办公司,大街上每个男人都夹着个皮包行色匆匆,似乎包里面的文件不是批文,就是合同,不过我觉得也可能全是报纸。

        我知道,这是“官倒”的延续,似乎人人都想在“官倒”这杯羮里,刮一层油水出来。

        这势头,挺猛!有人称之为全民经商。

        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以前的老张、老李,忽然变成了“张总李总,张老板李老板”了,似乎回到了民国那阵子,见到有权有势的,张嘴不是“老总”,就是“老板”,听着别扭,但又不能不听。

        单位那个小君,并不知道我已经离婚,我不敢让她知道,继续保持和她之间的距离。

        到了我离婚的时候,忽然发现去民政局办离婚的门槛越来越低了。

        以前离婚,挺麻烦。

        单位调节、民政部门调节、街道老大妈还帮着说和,还需要单位开介绍信,总而言之,本着“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的精神,很有一些人,不厌其烦地给你做思想工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离婚变得简单了,只要双方签好一个离婚协议,签字或盖章,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象征性地问几个程序性的问题,最多去两次就可以拿到白色的离婚证书(后来又变成红色的了)。

        这世界变化快,我这么年轻,都快赶不上了。

        仿佛昨天大家还在为了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今天就突然一切向钱看了。

        确实,在1990年代伊始,这种以“钱”为中心的社会新潮,以最快的速度,改变着社会每一个角落,对我们这些在大学期间接受那种“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教育理念的人来说,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大街上开始出现黄色的“面的”,10元起步10公里以内10块钱,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上一年,北京秀水街火起来了,据说有的商贩一个冬天,仅仅卖羽绒服,就净赚了大一百多万,秀水街离我家不远,我偶尔也去那溜达溜达,感觉那里像个战场,大家忙乎着进货出货,讨价还价,对这样的摊贩生意,我虽然一点兴趣也没有,但我想知道,难道一个摊位,一个冬天就能够赚这么多钱吗?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眼看夏季到了,那时候特别流行一种“真丝”T恤,我看到一个老板的摊位上挂着一件看起来还不错的“真丝”T恤,思忖和商贩讨价还价买件T恤,一问,吓了一跳,一件T恤开价160元,这太扯淡了。怎么可能!

        我还价,做了个8的手势,他看了我一眼,说“行!”

        没等他说出口,我又伸出2个手指头,人家嘴也快,头都懒得抬一下,还是一个字儿,“行”。

        奶奶的,他怎么连磕巴也不打一下就答应了,我暗自骂道。这利润的空间真是大得吓人。

        80元两件T恤到手,看看质量,似乎比附近*友商场的要好一些,价格也便宜不少。虽然很怀疑真假,但已经买了,废话少说。

        继续溜达,我发现这条街走货确实快,外国人也真多,对他们来讲,不可能象我这么鸡贼地讨价还价,所以可想而知,这些摊位的利润率低不了,这钱来得确实很快,不过看到摊贩的辛苦,也知道,这钱赚得也很不容易。

        我随后又看中一条腰带,大概6、70元,入手感觉很不错。

        这条腰带我居然用了20年没变形,事实证明还真是挺物超所值的。

        在北京买东西,以前很少有讨价还价一说,到了1980年代中,北京西单开了一个晚间自由市场,那应该是北京比较早的可以讨价还价买服装和一些日用品的自由夜市场。

        开放以后,咱北京老百姓在购物中开始体验生活版的讨价还价,不过,我本人第一次讨价还价买东西,还是在1985年。

        后来的北京秀水街,摊位基本是浙江小商人垄断,温州人的勤劳、智慧以及对商品经济的天然意识等,在这里得以尽情发挥,不少人就是在这里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秀水街概念在北京甚是热闹了些许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