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贫穷、没有条件,再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
从昨晚都现在,《啥是佩奇》还在刷屏。这是春节档《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片,也是一部独立的优秀短片。
很多人都被这部短片感动了,包括我。除了更加想家,让我感触的是:城乡之间天壤之别的差距。我邻居有个小婶,93年的,年纪比我还小,初中毕业的她十九岁就嫁过来了,她没坐过飞机、火车,甚至没见过高铁、动车长什么样。我有过几次让她来广州的时候,可以找我玩,她说自己不敢坐车,不知道怎么坐高铁......我哑然了。
同样是90后,怎么会差这么远呢?我身边接触的90后,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玩着最新款的手机,用着进口的化妆品,嘴里边喊穷边去国外游;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可以在职场叱咤风云,也能在独处时优雅自如。
而农村的另一头,那些90后们在建筑工地上搬砖,穿着在拼多多拼团买来的衣服,他们种地、喂猪、养娃,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转发锦鲤,也不关心今天的热点是什么,明天又有哪个大神出来刷屏,他们只担心,娃有没有哭,工钱能不能按时发......
我知道,他们一定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条件不允许。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读过高中,甚至连初中也没有毕业。教育的缺失让他们过上了与大多数同邻人截然不同的人生。
还记得前段时间,有一篇叫《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火了,在微博上,“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话题8小时内创造了近2000万的阅读。文章提到,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跟随成都七中同步上课。16年来,有7.2万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高中课程,其中88人考上清华北大,大多数成功考取本科。
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技术在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上起到的作用,这篇文章的“刷屏”,我相信是文章里面那些为追求教育公平而做的种种努力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他们
“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在普遍的“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中,一根网线似乎为补平教育差距展示了一些可能性。教育水平的差距是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一张屏幕,两个中国。造成这种巨大落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贫穷,没有条件再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
即使现在贫困偏远地区也不乏少数的优秀学生,能够通过优秀的学习成绩考上大学,改变命运;可依然还有很多孩子被教育“读书无用”,还不如早早辍学去打工补贴家用。此外,从高中到大学,十余年的教育投入,对很多贫困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一笔难以承受的费用。很多孩子,直到十四五岁都没有出过县城、市辖范围一次,在他们的世界里,眼前只有无边无际的大山。
“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下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美好向往。我希望大家在被《啥是佩奇》感动的同时,也能更加感恩父母,不管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也希望大家在回家的时候,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引导乡下的孩子们不管怎样,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学业,外面还有更大的舞台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