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游三峡鄂西

2020-03-02

2020-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享游夷陵

旅行宜昌:昭君故里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出塞向和平。

昭君故里,是一个美丽、平和的地方。这里诉说着汉匈和谐的历史,散佚着国色和乡愁---

公元前五十三年,西汉南郡秭归(今宜昌兴山县),王昭君降生在宝坪村中一个叫王穰的殷实农家。少年昭君在这里生活了十六个春秋。公元前三十六年,汉元帝遍选天下美女,王昭君作为南郡首选进入汉宫。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予他,于是派人到后宫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和亲请主动报名。寂寞的宫中庭院深深,常见茕茕孑立、相吊形影。民间选来的宫女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都指望着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听说要离开大汉去匈奴,心里很不乐意,唯有王昭君自愿下嫁塞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就这样,二十岁的王昭君,以汉家公主的身份出塞和亲,被匈奴单于封为“宁胡阏氏”。从此这个美丽偏僻的小山村受到世人关注。

宝坪村,面临香溪河,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去涌,碧水回环,杜甫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即是此地。宝坪村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香溪水三西半绕着一峰青山,山腰天生一方平地,村落嵌于平地之上,幽静清恬,故得名“宝坪”。

毓德於宝坪,驰声於天地。

好山好水育好人,少时铸就担当神。有一年,宝坪村遭遇大旱,人们心急如焚,纷纷上山寻找水源。可爱的小昭君,也想为大家做点事儿。一天,她在村外玩耍时,发现一处岩石缝隙里,竟长出了一株荷花。聪慧的昭君当即就想:岩缝里既然能长出花,里面就一定有水。于是,她约了几个小伙伴一同去凿岩道。挖呀挖呀,连续几天,挖得手起泡、流血了,仍然没看到水的影子。小伙伴们慢慢都放弃了,只有昭君依然坚信自己的判断。她不顾双手受伤,不停地挖着岩道。几天过后,一股清泉终于从石头缝里喷涌而出。这股甘甜的清泉,缓解了当年的干旱,成为村里人最方便取用的水源地。人们为纪念昭君,于是称这一眼泉为“娘娘泉”。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多,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伢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的这首怨词,想象当时的场景,确是忧心恻伤。出塞的旅途,回首往事的忧怨,近看眼前荒凉的神伤。但这一切,也不能阻止年轻的昭君依然行进在路上。

出塞后昭君亲手将家乡的纺纱织布、绘画刺绣、种粮种菜等技术教给当地的人们。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要来找昭君治一治。人们称赞昭君的医术高明,是天仙下凡,为感谢昭君的恩德,都尊敬地叫昭君娘娘,有的还喊起大仙姑娘,大仙奶奶来了。"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知。剑戟归田里,牛羊绕塞多。",汉匈和平互通,百姓安居祥和,边塞未央长乐!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除青冢外,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处昭君墓。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昭君的爱戴,都希望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1986年,呼和浩特市为昭君村雕刻了一尊汉白玉雕像,连体通高3.3米,重3.3吨。昭君像从内蒙古运回村后,村里谋划着举行一个盛大的立像典礼,立像的前几天天气一直阴雨绵延,直到举办立像典礼的前10分钟,忽然间风停雨歇,万里晴空,阳光刹那洒满了全部村落,门前的香溪河水碧波荡漾,折射出万道金光。乡亲们说:这是思乡心切的昭君姑娘闻讯腾云跨风赶回故里,在空中飘动长袖,驱散了天空的乌云,才使得立像盛典在阳光下如期举行!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昭君永远还是那个体态轻巧,裙袖飘逸,美若天仙,心肠仁慈的青春女孩!

昭君故里古汉文化游览区,景区随山坡拾级而上,可见山下香溪河、绿色梯田,园内古汉生态景观和山地自然风光浑然天成。

汉代房舍,王家老宅。

王昭君纪念馆

昭君书院

农家房舍,石磨庭院。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树林郁郁苍苍,满山的树叶一片金黄。栖居在山里的鸟儿,欢聚在桑林中放声歌唱,这是昭君心中家乡的景象。昭君故里,一个美丽、平和的地方。这里诉说着汉匈和谐的历史,散佚着国色和乡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