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吴军谷歌方法论回信
吴军老师,您好。
当我看到边界一词的时候,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边界。这可以从最近的一件小事说起。
我老公家的亲戚自建了一个微信群,成员主要是他父母一辈及下面的表兄弟表姐妹,也有再下一辈里的大孩子。有一位表妹,十年前嫁去美国,今年她家老二也有2岁多,十月底表妹带俩娃回国省亲。在国内待了一个月左右,又飞回美国。飞机落地时,北京时间接近凌晨2点。表妹第一时间发了信息,着陆了。凌晨2:30,表妹妈妈在群里发消息问:表妹老公(中国人,用甲代替名字)和表妹联系上了吗?甲,你现在在机场吗?甲,你怎么没有回音!凌晨2:53,表妹在群里回复,联系上了,在等出关,刚才两只手都没有空。2:58,甲回复,我刚才在停车。你们睡觉吧,放心。
补充说明,自从表妹生了老大,双方父母就每半年轮换到美国帮忙照顾生活起居,所以表妹妈妈对飞机起落时间,出关等一系列动作应该说已经非常熟悉。在得知已经安全着陆后,还大半夜在群里追问老公表妹怎么不回音,联系上没有,我还蛮惊讶的。
当然,比起招行番茄炒蛋的广告来说,这实在是太小一件事。可我还是对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边界,非常感慨。年过花甲的母亲,对年过而立的子女,仍然是一百个不放心,仿佛,没有了她的提醒,表妹老公会忘记接老婆孩子一样。如果父母可以长生不老,估计那双手,会一直伸到子子孙孙,千秋万代。边界,是一个在与自己子女关系中非常陌生的概念。借用精神分析的专业术语来讲,很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分化是没有完成的。而我以为,没有完成分化,就意味着没有边界,父母与子女之间还保持着0岁婴儿阶段的亲密无间状态,很可能一直共生到,子女成长为巨婴,而从未生长出边界。
老师问,什么样的边界是难以突破的。我觉得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边界,就特别难突破,因为一旦突破这个边界,就意味着其实边界根本就不曾存在。这个边界,正是因为父母不去突破,才得以形成。而一旦父母允许子女与自己之间存在边界,要么不可能去突破它,因为子女会逃离,要么根本不会去突破它,因为父母知道,应该让边界存在。
亲密无间,是形容亲密关系的一个非常贴切的词,如果引入边界的概念,可以说,亲密无间=亲密有间。如果我们更上层楼,希望追求一种琴瑟和鸣,水乳交融的境界,则保有良好的边界,就成为必然。只有每个个体在边界清晰的条件下成长,琴才成为琴,瑟才成为瑟,因而琴瑟才能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才可以和鸣。以不突破的方式,维护边界的存在,父母和子女都获得了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面的感想可能太过抽象,我们作为普通人,怎么才能感知到边界的存在,从而很好地维护呢?说说我自己的体会。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比较小的孩子,我们很容易凡事都替孩子做主,甚至有时候我们会意识不到这一点,直接就替孩子做了,然后觉得理所当然。我自己作为母亲,养了一个女儿,我就谈我观察到的一个非常小,但是也挺普遍的现象。在我对娃的审美不进行任何干预和引导的情况下,我女儿的审美就是什么都要粉色的,因为她觉得粉色最漂亮。这个现象在小女孩里挺普遍,不用大人教,女孩们似乎天然就觉得粉色好看。同时,我也看到一些小女孩,穿着灰色、咖啡色、黑色、藏青等比较成人化,高档时装感觉的衣服,她们的妈妈,往往也是时尚潮妈,不屑于把孩子打扮成全是粉色那种看起来毫无艺术感的样子。我一直怀疑,那么小的孩子,自己会天然喜欢这种比较高级的颜色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低的,她们会觉得自己美,一定是受了妈妈的审美影响。我不怀疑时尚潮妈们的时尚品味,只是,她们自己作为成年人,真的能代表儿童的审美趣味吗?她们的孩子,都是生来就觉得粉色老土的娃?我猜想这样的母亲打扮孩子,更像是在打扮自己,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这很微妙,看似跟边界没啥关系,不过,我恰恰觉得,她们很可能培养了一个最多就是模仿了一下自己的娃而已,而且有可能还限制了娃的审美能力发育。边界,意味着差别,自己和孩子,是独立的,分隔开的,不黏连混生的。亲子关系,是一场以分离为终点的关系,我们要为目送做好准备。
如果是面对比较大的孩子,甚至已经成年的子女。有一个方法,就是对等地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了是我,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感觉,我会怎么期望。然后来反观自己,是不是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个样子在与子女进行互动。比如那位表妹妈妈,设想一下如果是年轻的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回国,老公会不会不与我联系,会不会不来接我,需不需要时刻汇报给自己的妈妈。如果这样设想过之后,也觉得不需要,那作为妈妈,就应该收回那双十分想伸出去的手。
当然,亲子关系,做父母的学问,还有很多。不过,边界意识,时刻注意维护边界的存在,应该是良好关系的一个前提。打破这个边界很容易,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等于要想不打破这个边界,非常不容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在各自的边界里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然后在共同生活的世界中,相遇、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