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原创向阳花以“纯文学”的名义

六十年代的亲事

2018-07-17  本文已影响16人  城南春盛时

我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鲁西南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以前在家里,经常听父辈们讲他们怎样缔结的婚姻,心里有所感触,所以就想写写他们那代人的婚事。

首先那时自由恋爱是被坚决摒弃的。如果哪个姑娘和小伙子恋爱了,就会被视为“不正经”,是一件特别不光彩的事。走到哪,人们都用鄙视的眼光瞅着你,朝你身上啐唾沫星子。不光自己抬不起头,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近门的叔叔大伯、甚至往上数三辈的老祖宗都跟着丢人。所以一般人都不敢涉足这种危险事情。当然,也有一些多情的少男少女实在控制不住自己,走进这个禁区。但是绝对只能偷偷的进行,等到日落西山大家都收工回家了,在野地的草棵子里、小河边、大堤上或者是树林里,拉拉手,说几句话。但也仅仅是如此罢了,大多没有什么结果的。要么不幸被父母兄嫂发现,被严厉的呵斥一番或痛打一顿,然后被严严的看管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草草找个人家给嫁了。即便很幸运一直没被发现,也绝不敢把这件事说与家人,到结婚的时候还是嫁给(娶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那个对象。当然也有极个别为了爱情把生死都置之度外、顽抗到底的“勇士”,就是非自己爱的人不娶,非自己爱的人不嫁了。这样的人虽然最后能修成正果,但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惨重的。在婆家那边,父母不给房子住,自己愿意住猪圈、住牛棚随你的便。不给你操办喜事。以后生孩子、坐月子婆婆也不照顾你。而且在婚后的漫长岁月里,都被婆家人瞧不起,因为你不是“明媒正娶”,是自己跑上门的。你身上永远都带着“轻贱”、“疯野”、“不正经”等等这些耻辱的印记。在娘家那边,受到的惩罚更为严酷,一个女孩子,辱没门风,丢了祖宗十八辈的脸,死都不足惜。嫁妆就别提了,肯定是一个针头线脑都不会给你。而且娘家人永远都不允许你再登娘家门,永远都不再承认你这个闺女。

所以,那时的婚姻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这样的也分为几种情况,其中主要的一种是正常的“说亲”。那时各村都有专职的媒婆,天天留心着哪家的姑娘该嫁了,哪家的小伙该娶了,哪家的姑娘长啥样,哪家的小伙长啥样,然后本着年龄、相貌、家世等大致相当的原则保媒拉纤。现在通过这种方式缔结婚姻的也很多。不过不同的是,现在的“说亲”,媒人仅仅起到一个牵线的作用,认识之后男女双方可以自由交往,相互了解。以后能不能牵手走下去,完全由本人决定。其实还相当于是自由恋爱。那时的“说亲”则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双方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基本不会征求本人的意见。亲事定下之后,男、女双方也不能有什么交往,要不也会被视为“不正经”。而且那时没有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写信吧,那时农村人识字的又很少,所以联系起来也不方便。有的婚前因为偶然的机会能见上一、两次面,瞅上几眼,大致知道自己未来的对象长什么模样。有的直到进入洞房掀开盖头才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新娘(新郎)的模样。所以那时找对象委实就像在赌博,如果碰巧对方是自己心怡的,那就是老天眷顾,花好月圆,皆大欢喜。如果对方不是自己中意的,也只有认命。不过,即便这样,每个少男少女在步入婚姻之前,不免对自己未来的郎君(妻子)都怀有一份美好的憧憬。

还有两种不正常的说亲,即“换亲”和“转亲”。这些往往是家里有一个有某种缺陷的儿子,体弱多病或者残疾,或者相貌极为丑陋,或者年龄偏大等,总之凭他们自身的条件很难说上媳妇,只有靠自家的姐妹给换一个来。“换亲”指的是两家之间的交换,张家的闺女嫁给李家做媳妇,李家的闺女嫁给张家做媳妇。“转亲”是在三家、四家之间的交换,张家的闺女嫁到李家,李家的闺女嫁到王家,王家的闺女再嫁到张家。不管是“换亲”还是“转亲”,无疑都是对女性利益极大的损害。但在那个严重重男轻女的年代,很多父母为了让自家儿子有后,延续香火,都不惜以牺牲女儿的幸福为代价。而那些为自己兄弟换亲的姑娘,她们连对美好爱情憧憬的机会都没有,在进入夫家的门之前,她们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未来的夫婿是个瘸子,是个瞎子,或者常年卧病在床,或者又老又丑。她们或者为了自家的兄弟默默接受,每晚在床上以泪洗面。或者怒起反抗,一哭二闹三上吊,但在迎亲的那天,都会被人七手八脚的塞进轿子里,伴着一声声响亮的唢呐,颤颤悠悠的被抬到夫家去了。旁边老人的一句“这都是命”便释怀了她们内心所有的忧伤和委屈。

然而,不管是正常的“说亲”也好,“换亲”、“转亲”也罢,般配的也好,不般配的也好,那个年代的婚姻都极为的稳定,在我们村以及周围的很多村子里,没有一个离婚的例子。有多少夫妻相依相伴,恩恩爱爱的过了一辈子。我们村的憨柱叔和憨柱婶就是换亲,听说当初换亲的时候,憨柱婶也很激烈的反抗了一阵子,一头撞在门框上,把头都撞破了。不过出嫁后倒是蹋蹋实实的和憨柱叔过起了日子。憨柱叔长的矮小瘦弱,憨柱婶长的高高胖胖的,他们家的农活便主要是憨柱婶在扛着,当然憨柱叔也是竭尽全力的干。在田间小路上,通常都是看到憨柱婶拉着沉重的车子,憨柱叔在后面推着。因为憨柱婶劳苦功高,家里的大事小情也都主要由憨柱婶决定,憨柱叔甘愿俯首称臣。他们两个几乎没见红过脸,养育的四个儿女模样都很标致,还都读成了大学生。有时,我就想那个年代包括之前那些年代的人们,或许因为文化水平的落后,使得他们对爱情没有过多的思索和理解。或许因为生活的艰难和沉重,使得他们根本无心再去追求什么爱情。抑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没有太多的奢望,反而成就了纯粹的爱情呢?这个,还真有点说不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