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读书笔记02--传统管教方式的弊端

2021-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许可的杂七杂八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02--传统管教方式的弊端

一、传统的互动方式

传统的管教中,大人和孩子的互动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控制型和娇纵型。

控制型,家长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要求孩子,孩子没有选择。也就是“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放学回家要先写作业,周末做完作业才能出门,好吃好玩要和弟弟妹妹分享。

娇纵型,家长不给孩子设立规矩,孩子以自己的意志行事。也就是“你想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很多家长以天性教育为理由,说孩子的事不要限制他,有的孩子在图书馆闹到不行,甚至丢书打闹,父母还说这是天性。

大多数家长属于这两种类型的集合体。

每个家长的想法观念不同,在某些方面是控制,在某些方面是娇纵;有的家长偏控制多一点,有的偏娇纵多一点。

最常见的是,家长在读书学习这方面,偏控制型。学习时间安排、辅导班的培训,教给孩子安排得紧紧的。

在其它方面,比如,吃、穿、玩等,则是由着孩子,偏娇纵型

少部分是极致的控制型家长,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孩子完全没有自由;

或是极度的娇纵型家长,孩子完全没有规矩和界限的概念。

还有的家长,是在控制和娇纵之间摇摆,依据自己的心情或孩子的反抗程度来定。

心情差时,是控制型,老子说了算,千万别惹我 ;心情好时,是娇纵型,一切依孩子。

又或者只要孩子一撒泼打滚,激烈反抗,就完全随了孩子,从控制型秒变娇纵型,父母完全没有自己的立场。

不管是控制型还是娇纵型,在某一时点,都只尊重到其中一方的需要,父母或孩子,而忽略另一方。

如果养育只关注孩子的需要,而忽略大人的需要,就不是相互尊重。这种养育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以及勇气的缺乏。

如果养育只关注大人的需要,而忽略孩子的需要,也不是相互尊重,这会导致屈从、恐惧和叛逆。

父母应该有更好的选择,能同时尊重自己、尊重孩子,以及尊重情形的需要。

 二、传统的管教工具

父母最常用管教工具,或者说控制孩子的工具,就是惩罚和奖赏。

做对就要奖赏,做错就要惩罚,这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做法,旨在通过刺激和反应来控制人的行为。

控制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但不等同于教育;

当然,制止不良行为、激励特定行为,从这一点来说,惩罚和奖赏确实管用。

但我们太过注重当下的效果,而忽视了长期影响。

惩罚的弊端

我们扪心自问一下,你小时候父亲惩罚你时,

你当时有合作的意愿了吗?想要表现得更好了吗?

你是怎么想你自己的?又是怎么想你父亲的?你想到将来要怎么做?

惩罚这种严厉的控制方式,其造成的长期效果是什么呢?

惩罚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四种。

第一种是愤恨,就是孩子觉得不公平,心中有恨意。

第二种是报复,就是这次听你的,但我会从其它地方扳回来。

第三种是反叛,就是孩子偏要和你对着干,他会做得更凶。

第四种是退缩,就是我在你面前不这样,下次我会偷偷的,不让你抓到;或者内心否定自己,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

孩子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在遭受惩罚时内心所做出的决定,然而,他们未来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

基于受到惩罚时所产生的这种感觉和潜意识中的决定,孩子们不可能形成积极的人格。

很多家长否认自己惩罚过孩子,“孩子从小到大,我从没打过他。”。

家长对惩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体罚上。

惩罚方式还包括:

冷暴力,比如,对孩子板着脸,不和孩子说话不回应孩子;

羞辱孩子,比如,你怎么这么傻,怎么这么笨;

谴责孩子,比如,自己扮演受害者的角色,站在道德至高点,给孩子施压。

威胁孩子,比如,你再这样,我就不理你了,我就再也不带你出门玩了。

家长坚持使用惩罚手段的首要原因是,惩罚通常会立即制止不良行为。

其次,家长担心不惩罚就只能娇纵孩子,认为纪律就意味着惩罚,不然会对孩子失去控制,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

而且,惩罚很容易,家长们无师自通。

最后,家长们不知道还能怎么办,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奖赏的弊端

奖赏的背后,隐含着一个观念,行为本身没有意义、没有趣味,需要用奖赏来刺激。

阅读、绘画、弹琴、跳舞,这些活动本身就有意义、有趣味。

用买玩具、吃大餐等来奖励,就是把孩子的注意力导向奖赏,削弱了活动本身的趣味。

孩子一心期待结果奖赏,无法静心享受过程乐趣,只求结果。

比如 ,为了激励孩子阅读,宣布读完十本书就奖励。结果孩子都选择浅显易懂、页数少的图书来读,只求数量读够了能拿到奖励,但没有真正沉浸文本、更不会去挑战有难度的书籍。

而且,奖赏的力度必须越来越大,否则兴趣就减低,奖赏停止之时就是行为终止之际。

奖赏还容易误导孩子,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

我只有每天练琴,父母才会喜欢我;我只有考九十分,父母才会喜欢我。

我没达成要求,父母就还再爱我了。

当家长通过惩罚和奖赏,用控制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时。孩子们依靠的是“外在控制”,是大人始终为孩子的行为负责。在这个方式下,大人必须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加以奖励,随时捕捉孩子坏行为以予惩罚。

那么,当大人不在场时,孩子们没法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外在控制能约束“行为”,但教化不了“内心”,无法形成“自律”。

父母应该有更好的选择,能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孩子能自发的管控行为,并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