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活着麻木。死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对“悲情”产生了麻木。好像对痛苦的活着来说,死反而成了一种归宿,一种圆满。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只是对有前景的生活而言,倘若万般成了死灰,活下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是能够肯定的,颂扬也只是一种自私的戏谑而已。
读完了余华的《活着》,内心却是异常的平静。回忆对电影《活着》的感觉,是充满着愤懑和抑郁,而余华比张艺谋残酷更多,反道没有了情绪。我也是跟福贵一样,被跌宕的情节,彻底的驯化。就像牲口一样,将一切的苦难逆来顺受,宿命的意味显得十分浓郁。
放到生活里,去接受人生的不公,是智慧也好,是麻木也罢,只是觉得人生的苦难多了,反而显得轻快。像是苦根、二喜他俩的死,内心最多的是一种的慰藉,好像离开才是该有的归宿。莫名的将苦难中的人变的职业化起来,如同“马革裹尸”、“战死沙场”,赋予了一些壮丽和宿命的意味。这是多么的滑稽,又是多么的无奈,在无法抵抗的命运面前,我们略过死亡,自洽是我们唯一能做的。而情感色彩从来都不是冰冷的生活给予的,调动我们荷尔蒙来寻求平衡的,也只是我们主观的臆想,意淫的臆想而已。
活着如果说怨一点东西,我想我不会去怨春生、龙二、校长、医生,也不会去怨福贵,只记得在电影里我不愿看第二遍的那段剧情,“凤霞的难产”让我十分的难受。我也不知道我具体能够怨愤什么,我无法将这一切具体到一个人身上,好像每个人都没错,又好像他们都错了,甚至都是些该去同情的人。这该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去承担的,是人类自发的一场浩劫,而这个时代苦难的人、作恶的人,也仅仅是一个个绘画的元素而已,要说错,只是我们不该去思考这些,我们该做的只有一件事,去走好明天而已。
活着就像福贵,他一生的苦难也不该叫做苦难,相比至死难归的老全,相较于哀嚎遍野一夜冻亡的战士们,福贵又有什么话语权来说自己的不易。人生本就是一本日记而已,你能够写完它,所经、所受、所感,应该是一种知足。我们什么也带不走,甚至连自己都是无法带走。
活着张艺谋赢在余华的一点是他给了读者希望,而这种希望就像一扇通往美好的窗户,也是一个可以用来宣泄的通道。余华不该堵死这个希望,无牵无挂的人生,也就没什么是需要有记忆的。而大部分人的苦难都会有一扇或大或小的窗户,有时还能够流泪,也是一份幸运…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