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容平,养收之道,秋季肠胃养生漫谈
秋三月”指秋季,即农历七月、八月、九月的三个月,按节气则指自立秋日起至立冬前一日止的三个月。
“容”,指容貌、形态,亦有从容的含义。“平”,平定、安定的意思。“容平”,指的是秋季的物候特征,是说自然界万物经过春天的生发,夏天的长养,到了秋天已趋成熟,形态平定,处于一种丰硕、从容的安定景象。也指平时注意养生的人,在秋天就非常从容、平和。而平时不注意养生的人,看到秋叶飘落,自己没有收成、没有结果的状态就会悲伤、忧愁。
秋季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微生,一派清肃,应于肺脏,故秋季亦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微生与肺气清肃的季节。因此秋季养生即应保养此“收敛”之气。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阴阳的变化,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 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秋季是由夏向冬的过渡阶段,多数生理指标在秋季都有一定的波动,秋 季的生理变化有的有利于健康,但秋季免疫力下降(淋巴细胞8月份最低), 说明秋季人体抵抗力下降,易生病。例如秋季感冒、腹泻也很多,另外一些 慢性病在夏季因天热而缓冲,秋季随气温降低便有加重趋势,这时要防受凉, 对预防高血压、心脏病病情等加重很有好处。
很多人对季节变换很敏感,是"受气候支配"的人,例如秋季易伤感, 易“悲秋",花木凋零、草枯叶落、大雁南飞、动物入蛰都可触景生情地引起 愁绪,产生凄凉、苦闷、秉暮之感,诱发消极情绪、灰色心理。
还有些人秋天明显贪吃贪睡、精力难以集中、性格消沉、情绪低落、睡 眠易惊醒、白天感到疲乏、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喜食甜食者也增多。秋季白天变短会影响人体内的生化过程,触及生物钟调节机制,甚至引发精神性疾病。由此看出,秋季养 生应细化,使微观上也保持正常。例如一改夏天怕"一动就出汗"而不运动, 秋天就要动了,情绪也要保持"神态安宁",自己找乐,多做娱乐活动和户外活动,减少秋季的不利影响,发挥秋季有利影响的优势,从而增加体质,健康地进入冬季。
秋凉注意胃部保暖
进入秋季以后,气候渐渐转凉,这是一个胃病多发与复发的季节。中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起居生活规 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泛酸、腹胀、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 重。所以特别是秋分以后,要严格注意胃部的保暖,尤其是那些身体比较瘦的人,胃部的保暖就更重要。因为身体较瘦的人通常胃壁较薄,在气温变化细节让胃肠得到呵护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痉挛,轻者导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可能产生呕吐和腹泻等情况。因此,当秋季天气转凉时,不能为了时髦而穿得太少,以免造成胃肠和身体的"双重受损"。
为了让自己的胃"暖和"起来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适时添衣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 棉。”要随气候的变化,适时增加衣服,更不可盲 目脱衣,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另外,胃病患者"秋冻"要适度,不要盲目地挨 冻而冻出病来。
(2)睡觉需盖好被子
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如 果晚上睡觉时露着肚子,就极易使寒邪从肚脐进 入人体。由于脐部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且表皮角质层 比较薄嫩,故肚脐的屏障功能差,为腹壁薄弱处之一。当寒邪自肚脐侵入人 体后,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大量 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便会随之降低。
除了要注意身体保暖外,还要注意膳食的合理。一定要格外注意饮 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少食过凉的食品。此外,还应当经 常进行体育锻炼,以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
老人防治便秘有良方
秋天气候比较干燥,空气温度降低,人体内容易郁积一些燥热,引起大 便干燥,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特别是一些老年人, 由于体质虚弱,常患便秘。
老年性便秘不仅会延长排便时间,还会因排便用力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和 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脑中风。
为了保持大便通畅,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力争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如发现肠蠕动 和排便感,就应去厕所,不要因故控制排便。最好是早晨餐后排便,如能 早晨餐后坚持去厕所,经过一段时间即可养成早晨餐后定时排便的好习 惯。
(2)合理调整饮食,正确安排饮食结构,以保证每曰饮食有足够量以刺 激肠蠕动。应常吃红薯、菠菜、竹笋、芹菜、大白菜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促进肠道的蠕动。此外每天早晨可空腹喝一杯淡盐开水,以清理肠胃,有助 于排毒。
(3)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如润肠丸、果导片等,但不 可过于依赖药物。
(4)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避免忧郁的精神状态,同时要多做一些有益
于健康的运动。因为运动可以增加腹肌张力和增强胃、肠道蠕动,改善排便 动力不足。早晨散步、慢跑、做深呼吸、活动腰肢等,都能有效地促进消化 和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