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4-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男女有别

2021-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玄桑梓

PART4: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男女有别

我继续使用问答来解读:乡土社会里的男女有别是怎么来的?

 作者说: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原则,是为了追求的社会的稳定。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从两种社会文化模式说起,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的文化。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是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要安于现状,维持它。

浮士德式的文化,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在乡土社会,人们认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是对彼此的充分了解,追求同一个意义体系。乡土社会文化模式就是阿波罗式的。

但在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们充分彼此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因为没人能亲身体会两性的差别,无人能对这种差别有真正的认识。

作者提到一个说法,从社会关系学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的作用。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维持感情的淡漠。

而两性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来的探知。这种企图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生产,不是个事业。

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是不断发现阻碍,克服阻碍的过程。从结果来看,对家庭事业毫无成就,还使得社会关系不能稳定。另外,男女间激动感情的爆发,影响着人事关系,已使得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这是乡土社会不容存在的。

那么,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要被遏制。这就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了。

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得他们不发生激动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种隔离不但是有形的,而且还发生在心理上,比如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传教。

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

 

为什么我们常听说“男男或者同性”之间才是真爱(2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得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之间发展,促使了同性恋和自我恋的普遍。

作者表示,男性方面“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亲密组合,多少反应了同性方面的关系程度已经不浅。在女性方面,华南的姊妹组织里,女性文化里也流露出冯小清式的自恋声调。(不过我查了下冯小青相关资料,并没有直接证据说冯小青是自恋而死。。。)

从此,男女有别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接着上一章节,那么我们就说清楚了家,同性间才有真爱和男女有别的来由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