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进入孩子的世界
游戏是孩子主要的沟通方式,禁止孩子游戏,就好像禁止成人说话和思考。游戏可以让孩子走出孤独感,无助感。如果让年幼者扮演更强势的游戏角色,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所以说,游戏是疗愈孩子内心最好的方式。
《游戏力》——进入孩子的世界很多游戏是孩子们与同伴的相互合作中完成的。但是有些时候,孩子仍然需要同大人一起游戏,这样才能实现游戏的全部意义。例如有时候,大人游戏中的角色作用很小,比如确保游戏的安全,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够保证到场孩子在快乐的玩耍,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在另一间房子里可以随时叫到,这时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功能。有时孩子可能只是需要有人来欣赏他的魔术或者笑话。在这种时刻,孩子身边需要的还是他最亲的人,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替代的。也许很多爸爸妈妈在家里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正在忙碌着,孩子突然跑到你身边,拉着你的衣服,兴致勃勃说让你观赏它对的积木,他指给你看,他做的是什么。这个时候你能神请专注的去看,去听就行了,如果可以的话,你能回应孩子。
“哦,你做的这个很有意思。”
“很有创意哦!”
“妈妈很喜欢!”
“你一定做了很长时间!”
孩子会更有成就感和成功感,这些是他们获得自信的重要依据,从而启发他们更多的创造。
游戏,对于成人来说很难。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因为很忙很累,或者很多事情比孩子的游戏更重要,从而不去陪伴他,觉得孩子的事情是无所谓的小事。这种感觉或者是这种想法的产生,并不代表我们不关注孩子,不爱孩子。是因为我们远离了童年,可能我们的童年是在二十三十年前,那个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很难记起我们小时候需要大人陪伴的那种心情,同时所以也体会不到孩子此时的心情。另一方面,不同的时代,我们心目中那个自己的童年影子和现在孩子的一些需求方式有不同,这造成了我们对孩子游戏方式的不屑或不认同,影响了亲自游戏。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他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在操控着我们的言行。例如,有些成人在自己的童年时期积累下一些心理问题,未经治愈,因此,当孩子需要我们一起游戏时,这些问题就会跑出来拖后腿,惹麻烦,结果就会影响我们帮助处理孩子情绪问题。
如何才能进入孩子的游戏世界呢?首先,我们要为此日积月累的专门学习、训练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我觉得快乐和笑声是进入孩子们世界的入场券,那我们就需要学习怎能让自己开心一点。在同孩子玩游戏时,一定要表现出非常开心愉悦的神情,这样孩子容易接受我们。
其次,要学会放下身段。蹲下身体,和他一起坐下来,眼睛看着他们,随时随地参与进来。当然,我们也要降低自己的心态,跟随孩子,他想玩儿什么就玩儿什么。
再者,要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就像使用电视的遥控器一样,认真地关注孩子,看他需要什么。千万不能一边做家务一边说,我看着呢,更不能自己一边看手机一边说我陪着你呢,你怎么还不满意?其实我们的敷衍和用心孩子都能感觉的到,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关注,做到真正的关注!我们手里需要一本密码,孩子会破译。他的言行,转变成他们真实的语言,想要表达的语言,才能打开一扇通往孩子内心的那门,与他们心心相连。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更需要父母特殊关注:
1.孩子无法和他们的同伴一起玩。这时候,他的内心会产生孤独感,他们更需要照顾,更需要父母的游戏。这时候我们就要去找出原因。看看孩子是否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不会玩同伴玩儿的游戏?还是他和同伴之间不能很好的合作互动?你们可以陪他们练习,让他们把游戏玩的熟练,既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或者跟孩子玩一些游戏,让他明白合作和协助的重要性。比如说小伙伴儿和其他孩子踢足球,但是他总是失败,这时候会严重打击他的自信心,他就不想再同伴一起玩儿这种游戏,我们了解到这种原因以后,多陪孩子踢足球、练习,慢慢地他还会融入伙伴们中间。
2.生活环境出现大变动。比如突然搬家,转学、或者是离开某个亲人、或者生活中突然多出了某个人。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注,去适应新生活。
3.还有,孩子可能遭遇危险而无法游戏,这时更需要我们成人参与。
当然,有时候孩子玩的游戏我们并不赞同,例如一些暴力类的,或者具有危险性的游戏,我们要制止,想让孩子立刻停下来。这时,如果立即制止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不停地对孩子们说,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时候,孩子们并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他只能被迫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教育,要么明目张胆的反抗。这时候有一个“镜子作用”,我们不妨试试:要当孩子的一面镜子,让他们看到,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在英国夏山学校,曾经有位学生半夜溜出宿舍搞各种恶作剧。尼尔校长得处理方式很特别,他穿上滑稽的校服,扮演成一个匪徒,然后在半夜把这位同学叫醒,问他要不要跟他一起去做案。结果。这位同学一口回绝,还教训校长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学生学生的恶作剧事件就这么得到解决了。
例如,有的孩子在家里,喜欢扔沙发或床上的东西,玩“打仗”游戏。这时,我们该怎么做更合适?我想没有比想办法,让孩子自己发现乱糟糟的战场,更合适了。
很多人和我一样,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很关注孩子的父母,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有关注的意识而已,真正做的还远远不够,这方面自己以后一定要多学习,学习中改正、成长。陪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需要学习的过程。孩子的今天和明天不一样,孩子三岁和五岁不一样……我们的今天和明天不一样,25岁和35岁的状态又不一样……怎样才能陪伴他们幸福成长?我想有一点是恒古不变:蓄满我们的爱之杯,让自己真正成为有温度,有爱心的人,懂得爱的人。这样对待是孩子时,才会时刻爱心满满,爱心满满。
《游戏力》——进入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