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幸福并感激着武警工程大学历史

我们幸福并感激着 | 第八章 孟良崮的深思-1至2

2017-07-27  本文已影响763人  _玖鸣

❤️全书在此,欢迎指戳^o^❤️


上一篇  谈判桌上的博弈-全

第八章  孟良崮的深思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打了三年。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华兵力最高有200万,我们兵民四万万,打了整整14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时,国民党总兵力约430万,中共总兵力约127万,却只打了3年。

为什么?

是因为国民党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

抗战胜利时蒋接受了侵华日军100万人的陆军装备和舰艇288艘,再加上美国政府的大力援助,国军86个整编师中,有22个为美械或半美械装备。

是因为当今各类影剧中所演的,国军从将领到士兵个个都是酒囊饭袋?

从历史以文字的形式被记载以来,任何能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的无一人是酒囊饭袋。张自忠、李宗仁、杜聿明、孙立人、薛岳、卫立煌、傅作义、戴安澜、张灵甫、王耀武......这些大名鼎鼎的党国精英,哪一人不是踏着尸山血海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如此高位?

所以,国民党在三年之内兵败如山倒,并不是因为缺乏“能战”装备,也不是因为缺乏“善战”的精英。

于是,许多人把最终的原因归于一个略显肤浅俗套的名词:人心。

因为人心,所以解放军能打出来诸如“小车推出来的”伟大胜利;因为人心,所以共产党能在人民大众的帮助下,拿下一个又一个村庄与城市。

无疑,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它应有一个前提。

除了亡于全国民众的“人心”外,蒋的百万部队还死于自己党内的“人心”。

孟良崮,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一)

孟良崮,位于蒙阴、沂南两县之间,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之一。

孟良崮

1947年3月,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计划第一步占领鲁南解放区,第二步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为此,蒋集结了整整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兵马,并由“五虎上将”之一的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

中国有句老话叫“久病成医”,此时的蒋在尝尽共产党诱敌深入、分割歼敌的苦果后决定采用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一步一个脚印的蚕食山东解放区。四月上旬,第一步计划基本完成,尝到甜头的蒋继续向鲁中山区稳步推进。

“山东的问题解决了,就等于全国的问题解决了十分之六”。 山东局势大好让蒋心情舒畅,在他看来,此时的中共在山东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撸起袖子打,另一个就是卷起铺盖跑。

打,国民党气势汹汹,联系紧密,全面开战之后更能将自己装备和兵力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跑,国民党步步推进,要不了多久就会占领整个山东。

这个“二难推理”就这样摆在了华野司令、副司令的陈毅和粟裕面前。

粟裕(左)陈毅(右)

针对山东的形势,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也特意发电提醒:“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

陈、粟二人就这样按照中央的指示,带着部队在沂蒙山区既不打也不跑,而是东奔西走转圈圈,诱使敌人在一个月内往返行军1000多公里。

终于,机会来了。

1947年5月11日,蒋军南线的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求功心切,命令第25师、第83师分别为左右翼,第65师保障第25师翼侧;第7军和第48师保障第83师翼侧,限于12日(后又改为14日)攻占坦埠,而整个部队的中心就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首”——整编第74师。

整编第74师,是国军中少有的为后人所敬畏的部队。据说因为抗战时期日军对这支部队非常恐惧,所以又常常被国军内部视作最能打的部队。身为王牌中的新星,被改编后的74师第四任师长张灵甫又兼任南京警备司令,驻扎南京孝陵卫,拱卫首都,时人称之:“御林军”。

张灵甫

然而,一只部队的名声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整编74师的真实战绩到底如何?

74师的前身是74军。

1938年,江西万家岭。第74军作为核心主力,凭借全体将士不屈不挠的浴血鏖战,史无前例的创造了几乎歼灭日军一个完整师团的战绩。事后,为歌颂德安大捷,郭沫若委派田汉专程采访,并长篇通讯刊登在《中央日报》上,之后德安大捷又被改编为话剧全国演出,时任74军51师153旅旅长的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名扬天下。

1941年,江西上高。74军将士浴血肉搏“拼死力拒,虽血肉横飞、伤亡惨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间敌我伤亡均在四千以上”,最终,上高一战中国军队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歼灭日军16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缴获日军军马2800余匹,辎重物资无数。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将之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蒋介石特以军委会名义授予74军国民革命军建军以来的最高荣誉——飞虎旗。

1943年,湖南常德。那一年,日军以罕见密集炮火轰炸常德16天,全城几乎夷为平地 。而当时的守城部队就是74军57师。57师固守常德8天,全师与日军白刃肉搏、浴血奋战最后仅余百人 。后来在友军的配合下,经过6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常德城。著名作家张恨水的《虎贲英雄》就是根据常德之战改编而来。一年后,常德人民为纪念74军为国牺牲的将士,于市青年路东侧修建占了面积达30000平方米的墓地,以此作为对那些舍身报国、不惧身死的将士的永久祭奠。

“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我们向日本强盗反攻。他,强占我们国土,残杀妇女儿童。我们保卫过京沪,大战过开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我们在战斗中成长,我们在炮火里相从。我们死守过罗店,保卫过首都,驰援过徐州,大战过兰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我们是国家的武力,我们是民族的先锋!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踏着先烈的血迹,瞄准敌人的心胸,我们愈战愈勇,愈杀愈勇。抗战必定胜利!杀!建国必定成功!杀!”

由田汉作词,任光谱曲的《74军军歌》歌词,应是对这支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的部队最为中肯的评价了。

这就是国民党整编第74师。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74师理所当然的成为蒋军“剿共”的急先锋:先克解放军“不到万不得以绝不轻言放弃”的苏北战略要地淮安、淮阴,又在与华野进行了“十四昼夜涟水保卫战”后攻下涟水,此时的整编74师凯歌高奏,士气高昂,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的副主任李延年曾说:只要有十个74师,就可以统一全中国!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支战功卓越、势如破竹的精锐,竟在短短三日之内灰飞烟灭。


(二)

1947年5月10日夜。

陈毅、粟裕发现国民党第7军和整编48师有进攻沂水迹象,考虑该部位于汤恩伯第1兵团的侧翼,比较孤立,决心集中主力实施围歼。5月11日,国军按计划对共军发动攻击,25师攻占黄斗顶山;83师进至孤山以南;第7军向沂水方向推进,而整编第74师则攻占了重山、艾山。

5月11日夜,陈、粟在仔细研究了国军的兵力部署后,果断放弃了歼灭汤恩伯第1兵团侧翼的计划,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全力合围国民党王牌主力七十四师。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陈、粟这一招是一步将自己陷入绝地的险棋。

如果短时间内成功吃掉74师,国民党在山东解放区的所有计划就会被打乱,甚至直接夭折;如果吃不掉,国民党约三十万人的部队则会迅速将陈、粟反包围,到时再与张灵甫里应外合,后果不堪设想。

开弓没有回头箭,合围74师的命令已经下达,整个华野都在陈、粟的命令下吹起了进攻的号角。

5月15日拂晓,“王老虎”的华野第6纵队星夜兼程,在第1纵队的协同下攻下了战略要地:垛庄,切断了74师的后路,第8纵队则攻占了万泉山,至此,对整编74师的包围圈彻底形成。

包围圈虽已形成,可形势却不容乐观。

多年之后的粟裕对当时千钧一发的形势仍记忆犹新:“我军五个纵队包围着敌第74师,敌军却有十个整编师(军)包围着我军。第74师为敌“五大主力”之首,其战斗力不可低估,且该部所退守的孟良崮及其周围山地,山峰陡峭,主峰海拔在五百米以上,岩石累累,土质坚硬,易守难攻。因此,攻占垛庄后,陈总和我虽都松了一口气,但鹿死谁手,尚待决战。”

是的,鹿死谁手,尚待决战。然而人们不会想到,在这场惊天决战即将上演之前,一场国民党内部的“人心”大戏早已拉开了帷幕。

这场戏的主角不是74师的张灵甫,也不是华野的陈毅、粟裕,而是国民党的各路援军。

李天霞早在5月11日之前就接到了掩护74师侧翼的命令。

李天霞

当时汤恩伯命令其派一个加强团进占距孟良崮东南十里的桃花山,然而李天霞与张灵甫本来就有矛盾,再加上出于保存实力的考虑,李竟只派了19旅57团的一个连来冒充执行掩护74师的19旅,并且暗示距离74师最近的57团:遇有情况,可随时撤退。

“李天霞跟他有意见,因为李天霞就想做这个74军的军长,但是王耀武和俞济时他们两个力荐张灵甫,俞济时是第一任74军军长,王耀武是第二任,李天霞就对他有意见。”

这是张灵甫遗孀王玉龄的回忆。

有这样的“战友”来保护自己至关重要的侧翼,74师的命运可想而知。

不过这里应补充一点的是,57团虽是83师中装备最差的,但其团长罗文浪并没有见死不救、临阵退缩,而是在明知无济于事的情况下仍拼死与74师会和,最终同张灵甫一起战死孟良崮。

国军并不缺乏优秀的将领,但缺乏能凝结优秀将领的信仰与精神。

74师被围后,“人心大戏”继续上演。

14日夜,初陷险境的74师收到了蒋介石的电报:“今已得知灵甫之七十四师被围孟良崮,甚惊又甚喜。其惊之因,是灵甫被困随时都有危险发生;其喜之因,是灵甫给国军寻找了一个歼共军陈粟部于孟良崮的大好机会。现令七十四师灵甫部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再调十个师之兵力,增援七十四师,以图里应外合、中心开花,夹击共军,决战一场。”

“里应外合,中心开花,全歼共军陈粟部”这可是能扭转山东乃至全国战局的大战,向来桀骜不驯、自信无比的张灵甫正有此意。

不成功,便成仁,张深知决战的后果。所以,为了胜利,整编74师必须拼命。可他并没有想到,此刻蒋军中想要拼命的除了74师外,再无他人。

蒋一声令下后,各路援军浩浩荡荡、闻令而动。可奇怪的是,与孟良崮上正浴血拼命的74师相比,这些援军却显得不急不躁。

“该师对其它敌军十分骄横,矛盾很深,在我围歼该敌、又坚决阻援的情况下,其它敌军不奋力救援。”多年后,粟裕的回忆道出了实情。

对军人来说,战场其实是仁慈的,因为非生即死,而人世则更为残酷,因为你需要面对比死亡更可怕和绝望的东西,那就是人心。

5月15日,汤恩伯第1兵团战斗详报记载:15日拂晓前,“匪”军陆续增加,不断扑犯,枪炮如雨,火光烛天,“匪”方发射烧夷弹极多,我军所据村落工事,尽皆着火燃烧,战斗惨烈,素所未见。“匪”我死伤枕藉,至射击孔为之堵塞。拂晓顷,万泉山失守,“匪”即猛攻雕窝高地,同时东北麓方面之“匪”,蚁聚麇集,于其炽盛火力之下,逐波冲锋,势如潮涌,我军退守山麓,步步相持。午间,垛庄方面窜到“匪”之第6纵队,更沿西麓进犯,于是战况更形紧迫。午后迄夜间,“匪”军更番迫近,我军抵死搏斗,反复冲杀,敌我战线犬牙相错,战斗尤为惨烈。

孟良崮上的张灵甫面对如此罕见的血战,渐渐失去了昔日的淡定,83师和25师的援军明明近在咫尺,却始终不能突破华野坚强的防线。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回忆道:他(张灵甫)打电话(给李天霞和黄百韬)说,拉兄弟一把吧,就在这里头,拉兄弟一把。这个兄弟过不来,靠得最近的才一华里,他上不来......”

拉兄弟一把,这话中夹杂了多少无奈与悲哀。

在所有援军中,能称得上“兄弟”的,恐怕只有黄百韬了。

黄百韬

黄百韬祖籍广东梅县,汉族客家人。其出身在国民党中可谓是标准的“杂牌”,可就是这个没有靠山、四下排挤的杂牌将领,凭着自己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殊死搏命的劲头,硬生生打出来个国民党的“王牌将星”。

74师被华野分割包围,负责其侧翼的黄百韬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74师被围后,25师的救援也确实豁出了自己的老本。

15日上午,国民党整编第25师以整连整营的兵力疯狂向界碑、天马山一带猛攻,华野一纵1师承受了空前的阻击压力,战到最后,师长廖政国连自己最后一个连的预备队和师部警卫排都顶上了。战至下午四时,25师伤亡近万,华野一纵1师4个团的守军几乎全部战死,可黄百韬的部队却已经攻到了天马山的半山腰!

天马山距孟良崮,只有不到五公里,一旦失守,25师和74师就会连成一片,到那时,整个战局就有可能彻底改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已无兵可守的1师师长廖政国的眼前却跑来了一支足有一个营的部队。后来,就是这支部队,挡住了疯狂援助的黄百韬。

华野四纵28团3营。

他们的任务其实并不是协防天马山,而是火速奔往孟良崮增援。

“此山得失关系重大,如果敌人打通了联系,对我们战役全局将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请你服从我的指挥,现在我有权使用所有到达这个地区的部队!”廖政国已经杀红了眼,此时如果再防不下天马山,如何对得起那些埋骨于此的英灵?

3营长在短暂的沉思后,二话没说,转身带领官兵攻上了炮火连天的天马山。就这样,本就是强弩之末的黄百韬,再也没能突破这最后的防线。

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华野四纵的营长在面对一纵师长的命令时,能够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命令,而国民党的各大师长在面对最高长官蒋介石的命令时,却思前想后,互相观望。

这体现了两支军队的团结与协作,也体现了两个政党、两支部队内部的人心。

(未完待续……)

下一篇  孟良崮的深思-3
❤️全书在此,欢迎围观^_^❤️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