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只能回味

解剖盘上的针眼

2022-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路福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初中生做生物解剖实验,都是用的蜡盘。

所谓的蜡盘,相当于在一个不锈钢的盆子里融化一层石蜡,让学生用大头针固定需要解剖的蚯蚓、青蛙、鲫鱼等,用后有了孔洞,加热就能复原。

那年地区理化生实验考核,我重新披挂生物“专职”实验员上阵,全力以赴进行备检工作。学校在后实验楼一楼西侧设立生物实验室,又在二楼最西头装修了准备室,仪器保管李老师也把仓库门的钥匙给了我,一时间,我有了单位三把钥匙,每天干劲十足,感觉成就满满。

学校的投入力度也是空前地大:实验室不仅挂窗帘、电到桌,还每个实验桌上配置了一个台灯;准备室购置了办公桌、椅、橱,墙上贴满了各种规则和挂图,基本的实验材料应有尽有;仓库里的仪器、标本、工具,全部按上级要求配齐,而且安排了一些老师,用了几天时间,系统整理了一遍,保证橱内、标签、台账“三统一”。

所有该准备的硬件都准备好后,我知道该我真正上场了,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解剖盘。

我和杨老师上成安参加过地区专职实验员培训,康老师在说到生物实验时,专门提醒了解剖盘。说,一个解剖盘上连个针眼也没有,凭什么说你进行过解剖实验?

在师专时,我做过太多太多的解剖实验,当看到鲁迅一篇文章谈到自我解剖时,我想到了用解剖刀划开我的大脑。也许割去了脑里的偷懒、烦躁、欲望基因,今天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但后悔的是,那时没下得了手。

教了多年学后,没有了当初的意气风发,做实验越来越少了,最后是能不做就不做。确实,安排每次学生实验,最少需要一个周的准备,还不一定效果好,但如果让学生背实验目的,背操作步骤,背实验结果等,时间短还分数高。

于是我想了个办法,用大头针自己在蜡盘上扎眼,伪造成学生做过实验的样子,蒙混过关。或许我这个人嘴浅,不知怎么的,韩校长知道了。

记得是个热辣的午后,我独坐在准备室,填写学生的实验报告,韩校长推门进来。没有寒暄,我们之间也没必要,他说:“看看蜡盘。”

我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也没问,自认我的工作还不错,也没什么顾虑的。我摘掉挂在墙上的钥匙,打开仪器室的门,带他走到存放蜡盘的位置,指给他。

韩校长看了看,点点头,问:“都是自己扎的?”我说是。韩校长又说:“你做得不错,可被检查出来了,怎么收场?”

我说,整个地区也没几个懂行的,再说,这么多仪器,那些专家,不会只盯着解剖盘吧。

韩校长说:“你的意思我理解,对于生物这门课来说,整个邯郸地区在一线工作的,你是寥寥可数的几个人之一,但干工作要实实在在的,不能搞花架子。”

他边下楼梯边说:“迎接上级检查,有几项没有做到,可能没什么,但若是被检查出来弄虚作假,那就是天大的事儿。”

走到楼梯底部的时候,韩校长停下脚步,回过头来:“听说有个县的一中仪器橱太低,达不到检查要求,这个校长竟然加高了仪器橱的四条腿,让领导发现后大为光火,给予了党内警告处分。你不会也让我背个处分吧?”

我大吃一惊,张口结舌:“不会吧,这么严重?”正好南边有棵大槐树,我指着发誓说:“让这树为我作证,如有二心,天诛地灭!”

韩校长看了我很惊讶的目光,拧紧的眉头舒展开来,面容恢复了往日的慈祥:“路福,我知道你为学校考虑,尽量节省开支,但让学生真正做几个实验,就是花了些材料费,却能让学生记住一辈子!”

望着韩校长远去的背影,我不由得心里羞愧:我那里是不舍得几个材料钱啊,就是懒!而后又突然醒悟:教育的钱不花在学生身上,那才是白费蜡!

韩校长走后,我立即填写了几张材料单子,有洋葱,有青菜,有萝卜,还有十几条鲫鱼和野兔。学校也是一路绿灯,我把能做的实验都过了一遍,学生们很兴奋,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么多新鲜的东西,那种好奇的目光,长久地在我心中闪烁。那时我就想,能让学生真正进入思考的海洋,始终有自我探索的欲望,可能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最后野兔没买到,只买到几条鲤鱼,我也理解,当时的市场流通不发达,买不到鲫鱼,鲤鱼代替也很好。毕竟,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应该考虑到地方材料供应的区别。

当然,实验材料随意丢弃是不合乎道德规范的,我只好勉为其难收拾了一下,交给了杨老师。但真的没想到,杨老师做的酥鱼比红烧鱼一点也不次,可又浪费了马老师几瓶酒。

这是我三十年前的迎检感触,但我担心的是,如今的世纪真的是生物世纪,可各位校长自问一下,有多少学生知道什么是蜡盘!或许已经被更好档次的解剖设备代替了吧,可亲爱的,你能告诉我那是什么吗?

如果您工作做不到这么细致,请致敬我们一中已故的韩步堂校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