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与“不嫁”,理智来判
案例中,学生随口一说,课文人物的悲剧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同情,但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折射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引起老师深思。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件事的出现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育人的艰巨性,仅靠单纯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思想认识的转变。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此为契机,恰当的教育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问卷调查,充分了解思想动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写在纸上,学生会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随口一说的随意性。为确保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想法,可以采取匿名方式。针对潘老师的困惑,我在班级中做了一次调查,让学生们说说杨白劳该不该把喜儿嫁给黄世仁。他们写道,“爱情是纯粹的,美好的,不应该用金钱衡量”“结婚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双方的两情相悦”“金钱至上,出卖自身、尊严、人格的婚姻是不幸福的”“用外貌和青春获得的婚姻会持续多久”。甚至有同学用周国平的“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来发表看法。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都持反对意见,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问卷调查,我们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教育引导。
主题讨论,正确认识真善假恶。调查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进行主题讨论。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黄世仁让喜儿嫁给他抵债的真正动机是什么?2.如果喜儿嫁给黄世仁,她会幸福吗?3.真正的婚姻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引导恰当,相信同学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深刻认识清楚黄世仁这样的地主恶霸的本性,就是占有;认识清楚喜儿嫁给黄世仁会面临非人的生活,不会获得婚姻的幸福感;认识清楚真正的婚姻需要以经济、感情、责任、付出为基础,仅仅靠金钱、权力、占有形成的婚姻是短暂的,不幸福的。主题讨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辨明是非、甄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过程,学生们会在这样的讨论中更新认识,转变看法,得到正向的思想教育。
案例透析,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单一的主题讨论会改变学生的看法,但不一定会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借助一些典型的案例更有说服力。喜儿在父亲被逼死,自己被侮辱后躲进深山变成“白毛女”,这个结局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以黄世仁为代表的剥削阶级是不会把穷苦人民当人看的,只会把“人变成鬼”,两个人也不可能建立恋爱和婚姻。老师给学生讲述重庆江津中山古镇农家青年刘国江和徐朝清“爱情天梯”的故事,引导学生看一看《泰坦尼克号》电影,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身边的爱情故事,可以有正面的,也可以有反面的,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还原一场场婚姻本质,学生对爱情、婚姻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发生思想的改变。
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抓住有利的契机,采取恰当的策略,帮助他们在心灵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打上责任、付出、平等、互爱的烙印,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