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摄影

不抱怨的日子(20211106)路边的古树

2021-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枯藤老梅

那两株高耸硕大的银杏树,起初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只是每次走过,看到树枝上系的红布条,略生出一点疑惑。一般都是在名山古刹才得见如此情形,这两株树有什么特别吗。匆匆中,来不及细想求证,甚至来不及驻足欣赏。

也是巧合,深秋,数日无风,雾霾笼罩的中午,又从树下走过,忽觉眼前金光灿灿,精神为之一振。仔细端详,那树干之粗树冠之大枝叶之茂令人惊叹(查百度,此树高达25米,干周长达7米)。下垂的枝条在扩展中微弯,形成宽宏深大的伞盖。光线若好,当有奇幻之态。

拍照时见树下铺一小块石碑,原来此树颇有历史,系元代灵福寺的遗存,迄今已700余岁。1965年修建北京地铁一号线时,为保护此树,周总理特批示延长了玉泉路和八宝山两站间的距离。

通身金光灿灿的是雄树,在其西侧数米,还有一株雌树。与雄树比,雌树的身姿略清秀些(查百度,其干周长达6米),似乎也活泼些,毕竟她还有一半仍为碧绿。

栉风沐雨,相守相伴,宠辱不变,见证沧桑。

昔日伫守于元世祖忽必烈为悼念高僧海云法师赦建的古刹院落中。海云与元朝诸帝有密切交往,曾进言治国之策,被奉为国师,统领全国佛教。灵福寺的香火与佛事可想而知是多么的雍容繁盛。

明末学士丁乾有咏灵福寺诗一首,极具诗情画意,是当时灵福寺的真实写照:

出郭十余里,山来有梵林。

松高天上色,僧定世间心。

石壁作云态,危巢哀鸟吟。

览听殊未足,钟磬夜深深。

而今站立在熙熙攘攘的长安街沿线之道旁,少有人知晓它见证过辉煌。繁华落尽,也许平民之地是更好的归宿,百姓不必舟车劳顿至深山古刹祈求神树保佑,这路边超然于世又包容天下的老者就能寄托心愿,难怪枝头的红布条总是那么鲜艳。

不悲不喜,不忧不惧,不曲不斜,不衰不倒。时光的雕琢,风雨的侵袭,或许还有刀火的威胁,都似被它淡然扫去,不着痕迹。

敬之拜之。这一次,终于心交神会。感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