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让你明白“现象”与“物自体”究竟说的是什么

2018-08-02  本文已影响0人  e91bd3c590e8

读西方哲学绕不过的是康德,读康德哲学绕不过的是林林总总的抽象概念。其中有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现象”与“物自体”。

强调一下,这是个很通俗的、大致地解释,如果想要更确切地弄明白康德究竟是个什么意思,最好的办法还是去啃,原,著。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温习一下这个“缸中之脑”的典故。

以下一段文字系从百度百科直接复制而来: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这一假设和我们要讨论的主角关系不是很大,但是有那么一点意思,因为其中“缸中之脑”所获取的信息,是“现象”的“现象”(后面会再解释)。它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大脑处理以后认识到的世界,很可能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考虑一下我们感知的局限性,譬如人耳只能听见 20 Hz - 20 k Hz 频率范围以内的声音,这大概是必然的。(成长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被这个问题困扰过呢?)

现在让我们来考虑一个升级版的“缸中之脑”,一个人,给他身上接满电极,或者随便怎么样吧,总之要扭曲他所感觉到的一切,譬如说,他是一个人,但是他的大脑觉得他是一只鸟,他在走路,他的大脑要觉得他在飞,他面前是一块石头,但他的大脑告诉他他在看书。

我们所关注的问题的矛盾之处在于,所谓的理论上应该是这样“真实”与我们确切感觉到的“真实”之间,很可能存在出入。

好了,让我们忘掉所有的“缸中之脑”,这回没有邪恶的科学家也没有满身的电极,你就是在接触这个真实的世界

什么是“现象”呢?“现象”就是在你整个认知范围中的全部世界,是你现在所知道的世界的模样。

什么是“物自体”呢?就是抛开你所认知的世界,外面这原原本本的一切事物,完完整整,没有被乱七八糟的感知和阐释扭曲过的那种。

为什么要区分“现象”和“物自体”呢?我们听到声音,然后将声音解释成语言或是鸟叫,但是声音多半不是我们听到的样子,也没有什么语言还是鸟叫的分别,至于它到底是什么样,我也是不知道的。我们看到一幅画上的各种颜色,然后把它解释成一幅画的样子,但是这些颜色多半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也没有什么是一幅画的说法,至于它到底是什么样,我也是不知道的。

让我们再重复一遍这句话:所谓的理论上应该是这样“真实”与我们确切感觉到的“真实”之间,很可能存在出入。

这二者是一对相对的东西。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我们每天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东西,我们获取的所有信息、我们学会的所有技能,都是“现象”。

“邪恶的科学家”也生活在“现象”的世界中,只了解“现象”,他眼中的实验品,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和连接在计算机上的脑的神经末梢,都是他的“现象”。而对于“缸中之脑”而言,它的“完全正常的幻觉”,就是它的“现象”,要说那堆电信号是它的“物自体”,如果为了理解方便,大概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所以我说“缸中之脑”所获取的信息,差不多可以说是“现象”的“现象”。“物自体”呢,是个神奇的东西,是个很玄的东西,是连那个“邪恶的科学家”都不了解的东西,因为这个科学家看到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用同样的感官和大脑,用同一套方法解释的。所以说,你大概是有成为“邪恶的科学家”的潜质的,但如果你想成为一只鸟,那大概有点困难。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研究很多的问题了,譬如我们究竟能不能认识“物自体”啦,“现象”和“物自体”的关联性啦,如何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啦,之类的。

哲学嘛,嗯,很有用的,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