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日志二十九:获得幸福的能力
融会贯通:提升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
做出改变,过更健康的生活,能让人们感觉更良好,研究者称之为主观幸福感。相较于大多数人所说的“幸福”,主观幸福感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更准确的术语。你是否常常有主观幸福感呢?
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幸福。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研究者依赖的是被调查者对自己的体验、幸福感、情绪或成功的评价,以及对什么令他们感到满意的回答。为了避免对“幸福感”这个词产生意义上的混淆,研究者还会使用非语言的量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尽管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存在许多个体差异,但都包含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1.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主观幸福感强的人喜爱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他们友善外向,开朗合群。主观幸福感强的人通常健康状况良好,拥有较高的自尊。
2.积极情绪相对较多。主观幸福感强的人常常会有愉悦的情绪,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以积极的方式来评价周围的世界。他们通常是乐观的,预期自己能够取得成功。他们具有内控倾向,在投入工作时会产生心流体验。
3.消极情绪相对较少。主观幸福感强的人较少出现消极情绪,比如焦虑、抑郁和愤怒,即使出现这些消极情绪,通常情况下程度也不严重。非常幸福的人不会有极端化的情绪。他们大多数时候是积极的,偶尔也会有消极的心境。
为什么有些人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强?对双胞胎的研究显示,幸福感受到遗传的影响,但生物学因素并不能决定命运:研究显示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如果人们缺少社会支持,被迫追求别人设定的目标,或者他们的成就总得不到积极反馈,那么他们就会感到不幸福。因此,这个领域的专家提出,要想获得幸福感,我们需要(a)满足对胜任感的需要,(b)满足对社会交往和联系的需要,(c)满足对自主感或自我控制感的需要。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幸福的呢?有哪些关系到幸福感的特征和体验?请您花点时间思考一下,你是否认为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幸福。如果是这样,您认为更幸福的是什么人?迈尔斯和迪纳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了如下特征。
1.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并不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幸福。年龄无法预测主观幸福感。尽管人们感到幸福的原因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改变,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倾向于在一生中保持相对稳定。
2.幸福不存在“性别差异”。尽管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虑和抑郁,同时男性酗酒和患某些类型人格障碍的风险比女性高,但认为自己对生活相当满意的男性人数基本上与女性人数相等。
3.幸福的种族差异非常小。非裔美国人和欧洲裔美国人拥有几乎相同的幸福水平,而且非裔美国人对抑郁症的抵抗力更强一些。尽管存在种族主义和歧视,但弱势群体的成员通常具有乐观的思维方式,他们会进行现实的自我比较,把问题更多地归因于环境,而不是归因于自己。
4.金钱买不到幸福,富有的人确实表达了更多的幸福感,但除了极度贫困的国家(比如孟加拉),只要人们对食物、居所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幸福与收入的相关性便很弱了。贫困是非常不幸的,但财富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真幸福的人不是那些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的人,是对已经拥有的事物感到满足的人。
5.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更幸福。这一事实可能源于多种因素,比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支持和乐观的思维方式。无论原因是什么,有精神追求的人相对来说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生活境况(如年龄、性别、国籍或收入)并不能预测幸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们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活中的重大改变并依然感到幸福。例如因事故而造成脊髓损伤的人,在短期内情绪会非常消极,但是几周之后,他们甚至会感到比受伤之前更强的幸福感。
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在《幸福有方法》一书中总结了她多年的科学研究。根据她的观点,我们有可能在生活中创造出持久的幸福。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接受一种“社会-情绪”健康训练。这种训练能够使我们关注积极情绪,在自己周围创造出充满生气的社会支持网络,设定目标,做出承诺并坚守承诺,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以社会为中心并让别人感到他们是独特的。
总之,有关幸福的研究显示,人具有非凡的复原力。经历巨大压力的人通常能够努力适应。一般来说,他们会恢复到创伤性事件发生前的情绪状态和幸福感水平,甚至比之前更好。运用有效的应对策略,做出明智的生活方式选择,都能够增加获得积极结果的可能性。对于为什么压力会对不同个体的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这些便是最终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