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活新工具新观念

Python面向对象的几个问题

2019-06-05  本文已影响31人  somenzz

对象,通常有两层意思,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事物或特指恋爱的对方。在编程的世界里,对象就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人、事、物体等实体在计算机逻辑中的映射。

编程时,你可以将对象映射成任何你想映射的东西,只不过,映射的如果更符常规时,代码更容易使用和理解,也更有利于后续的快速迭代和扩展。在 Python 的世界里,万物皆对象。

概念之类的东西总是难以记忆,但却有助于我们理解,面向对象编程中常见的概念如下:

虽然举的例子不太恰当,但希望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可以深度将自己的对类的理解写下来,看看能否真正的理解它,其实更为确切的定义如下:

类是一群有着相同属性和函数的对象的集合。

我觉得提出一个好问题远比给出十种答案更能激发你去深入思考,下面我总结一下自己在学习 Python 面向对象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你觉得这些问题对你有用,可以加我个人微信相互交流(微信号 somenzz)。

1、即然有了函数,为什么还要有类?

2、Python 如何定义 公有/保护/私有 属性/方法? 私有是、否是真正的私有,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如何定义类函数、成员函数、静态函数,他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4、类可以被继承,如何让子类必须重写父类的函数才能使用,否则抛出异常?

5、类可以被继承,构造函数的执行顺序是先子类再父类再爷类,假如多重继承时,比如 B 和 C 都继承 A,D 继承 B 和 C,那么 D 在初始化的时候,A,B,C 的初始化顺序是怎么样的? A 是否会初始化两次?

 --->B---
A-          -->D
 --->C---

前 4 个问题从网上可以轻易找到答案,这里给出问题 5 的两种验证代码:

第一种: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
        print("A is called")

class B(A):
    def __init__(self):
        print("B is called")
        A.__init__(self)

class C(A):
    def __init__(self):
        print("C is called")
        A.__init__(self)

class D(B,C):
    def __init__(self):
        print("D is called")
        B.__init__(self)
        C.__init__(self)

d = D()
# 输出
# D is called
# B is called
# A is called
# C is called
# A is called

第二种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
        print("enter A")
        print("levave A")

class B(A):
    def __init__(self):
        print("enter B")
        super().__init__()
        print("levave B")

class C(A):
    def __init__(self):
        print("enter C")
        super().__init__()
        print("levave C")

class D(B,C):
    def __init__(self):
        print("enter D")
        super().__init__()
        print("levave D")

d = D()
# 输出
# enter D
# enter B
# enter C
# enter A
# levave A
# levave C
# levave B
# levave D

第一种方法非常明确的表明了菱形继承潜在的问题:一个基类的初始化函数可能被调用两次。在一般的工程中,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用 super 来召唤父类的构造函数,而且 python 使用一种叫做方法解析顺序的算法(具体实现算法叫做 C3),来保证一个类只会被初始化一次(来源于前文推荐的课程极额时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