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正确,现实错误”谈起,到“人生是否有意义”。
一个理论就是一个命题,一个正确的命题,都是抽象的,而抽象的过程中默认或隐藏了一些局限条件,应用到现实中的时候,局限条件变化了,应用理论的现实结果就理论的结论不一致,你就会习惯性的用现实结果反推是理论的错误。这就是逻辑正确,现实错误。
那么一个人又是否能正确的认识一个理论的所有局限条件呢?这个问题论证起来很复杂,而且不一定会有个明确的结论。但幸运的是我们在了解主要的局限条件下基本能获得差不多的结果。就像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肯定运动的绝对性,也要认识到静止的相对性,河流是变化的,把绝对性推到极致,任何以河流为基准的局限条件都是变化无法精准确定的。但现实是,如果我们要过一条河,只要知道河的流速和深浅(这个我不专业,假定是这样)就能判断能否成功过河,这就是假定流速和深浅这些过河的主要局限条件不变或相差不大,就可以过河,这就是静止的相对性,只要相对不变我们就可以尝试。本质上来说事物是运动的绝对性,但推到极端就会使人被外在条件完全禁锢,只有认识到静止的相对性,欺骗自己不明显的运动就是静止,给自己一个假定正确的确定性环境,人才能踏出坚实的第一步,这一步不一定总是对的,但你不踏出去这一步,你就永远不知道结果,也永远无法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姜文在十三邀中说的“人生是建立在误读之上”,某种角度来说,这个误读就是一种假定,就是静止的相对性。
绕了半天概念,简单来说,运动的绝对性是不确定性,静止的相对性是确定性,做一件事,从起点出发,你先踏出确定性的第一步,遇到问题,再用不确定性来纠正步伐,直到走到终点。最后,总结一句话:事情本身的对错不重要,你必须假定你是对的,然后把事情做对,这才是才重要的。
忍不住再引申一下: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你假定一个意义,由此为根基做了很多事,不存在的意义就成为了意义的本体,也就是说意义本身其实是你自己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