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付出感,扼杀亲密关系的真凶

2017-09-13  本文已影响561人  曹桂芸
我看不到你的真实存在

生活中,总是有一种人为你做很多,似乎非常在乎你,可是与ta相处却总觉得有很多愤怒和压抑。

这类人就是典型的付出感人群。

亲密关系中的付出感是指,我为对方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有利于对方的事情,且自己做出了部分的牺牲。

这样的付出感对对方来说,你认为真的好吗?

网络上有个段子,“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这就是典型的付出感行为。

站在自己的角度,完全忽略对方感受的付出,根本无法给对方带来任何的愉悦,对方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压力。

站在付出者角度上的,黄品源有一首歌特别能表达付出感人的情感。“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却没有感动过。”

付出的背后是为了索求爱

付出感,在亲密关系和我们中国传统家庭中经常见到。

在我们小区,我看到一种场景发生:六年级的男孩的奶奶,坚持每天给孙子送饭到学校,坚持每天接送孙子。

“我曾经私下问过孙子,你想自己上学放学吗?”

“想啊,我奶奶非要送。”

我也问过这位奶奶,她的回答是:“现在的社会乱得很,而且我担心他放学到处玩不按时回家,中午在学校吃不好,没有我做的饭有营养。”

在我常人眼中,这位奶奶为孙子付出很多。

可是,我们有思考过,这将给孩子带来什么问题吗?

我听说这位奶奶的儿子,家里就什么事情都不管,教育孩子不听就打。

那么,这种付出,到底是出于爱?还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有许多人的付出,总是跟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

经常出门,遇见邻家家的叔叔。叔叔阿姨一家人都非常好。

可是,常常听到他们抱怨女儿不会带孩子,照顾不了孩子。

他们每天早上很早就驱车赶到女儿家,为孙女做早餐,接送孙女上学放学。

我也常常看到叔叔阿姨的女儿,有很多的无奈和无能表达的愤怒。

还有一种情况,让我想起以前和婆婆生活在一起的经历。

婆婆非常爱她的儿子,同时,为家里付出了一生。

儿子也非常孝顺他,非常在乎他妈妈的感受(当然,我不确定是在乎,还是愧疚的成分多一点)

每次我先生回来,她总是会告诉她儿子,她白天为了带孩子做了什么,然后身体哪里不舒服。

我们试想儿子听到这样的话,内心一定会升起愧疚,这份无法表达的愧疚,可能就会在和妻子的冲突或分歧中表达。

潜意识还会有这样的对话:“我妈为我们付出那么多,你应该感激她。”

可是,对于妻子来说,有很多的委屈,虽然也明白婆婆是需要爱,但是透过付出感来换取的爱,是没有人愿意由衷给予的。

因为给了还好,当没有给予的时候,会背上道德的枷锁,所以常常面对有付出感的人,会有很多的愤怒。

但并不意味着不愿意给予,也没有看到对方的付出。

我们想想,有没有那种场景,如果你听父母的就是孝顺,如果你不听就是不孝顺。

谁愿意背上这样的“不孝顺”的名义呢?

当然,现在已经不会有太多如此明显的事情出现,但是隐藏在背后的那份情感要挟却是常常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

付出感背后恰恰就是一种控制感

就像我婆婆一样,她其实渴望儿子和媳妇的爱,但是她这样的情感绑架会激起儿子的内疚和愤怒。

面对这样付出的人,很多人更多是会无意识地逃离。

而且那种无意识地愤怒还不能表达,别人都对你那么好了,你还愤怒,什么人呀?

为什么有些人一定要用付出者的角色进入一段关系呢?

这跟自我价值感的来源有关。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常常有这样的理解:对别人好,为别人付出,牺牲自己的利益,被别人需要,我们的价值体验会特别深。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我们在原生家庭中跟兄弟姐妹间的竞争。

举例我婆婆的行为,那个年代的她,母亲带着她改嫁到新的家庭,后面又生了两个孩子。新的家庭还有原来的孩子。对于她来说,她是那么地不重要,因为只有她是外人。她又是大姐,所以不停地付出干活,照顾好妹妹们,牺牲自己也同样需要爱的需要。

我记得婆婆说过:“她曾经想过结婚一定要嫁到市里,离开农村老家。”

爱,是人性基本的需要,那些被隐藏的需求,可能会以其他的方式表达出来。

所以,我曾经跟先生说,我很难融入你家,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你妈妈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让她的儿子们永远扮演儿子的角色。

想想她的成长经历,也不难理解。小时候她没法掌控的东西太多,牺牲付出才能获得妈妈好的态度,等她自己成为妈妈后,儿子就是她可以去掌控的产物。

最近做的个案,案主的先生提出来离婚,案主非常地奔溃,诉说自己对家庭多么的付出。曾经很好的工作,先生让全职在家,就回归了家庭,40多岁突然提出离婚,觉得自己曾经为家庭的那份付出全部付之东流。

我非常理解这个案主,从她的原生家庭以及过往的感情经历来看,为了家庭牺牲是她求爱的方式。所以,她只是被这样的无意识的牺牲方式进入她的每一段关系,为自己累积很多的委屈与无助。

而对于她的先生来说,是有极大愤怒的,并且会特别决绝地想要逃离这段关系,因为太累了。

付出感的人,一般都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进入亲密关系后,会无意识地把伴侣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

表现上:一方面对自己的伴侣很好,为对方做很多事情,讨好ta。另外一方面,不愿意承认对方对这个家庭的价值输出,否定对方对家庭的贡献。

这样的情况下,伴侣特别难受,觉得十分委屈。

在原生家庭中,兄弟姐妹间要相互竞争,讨好父母,特别是父母喜欢透过行为好坏进行评价的环境中。这样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如果承认伴侣对这个家庭的贡献,等于否定自我的价值,会感到特别恐慌。

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表扬和惩罚是我们常见的激励方式,竞争也是由这里产生。

谁都想得到父母多一点的夸奖和肯定,谁也不想被家庭边缘化,或者承受被忽略、被抛弃的威胁。

所以,付出也是一种控制手段。

当我们付出的时候,我们要的是一种绝对的公平。

绝对的公平就是,我做了什么,你也要回报我这些。

如果你没有回报我或回报的不够多,那么,你就会被钉在耻辱架上,成为一个坏人。

当我们以付出者的角色跟对方互动时,双方就变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

付出者要的是公平,是赢,且非常非常强烈和隐蔽。

夸张点说,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不是合作的关系。

因此,我们很难跟这样的人建立真正享受的、亲密的关系。他们也不会承认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得到的满足,因为他们要绝对的公平。

以付出者进入一段关系,“我”就一定是对的。

当两个人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一定是对方不对,我绝对是一个对的人。我为你付出这么多,牺牲了这么多,我不可能不对。

实际上,对方感到的是委屈和愧疚,以及无以为报的压力。

一方总是对的,另一方总是错的时候,就可以牢牢控制这段关系。

再深入一点,就是深深地威胁。

中国的亲子关系,尤其在母子关系中。

母亲控制的话,孩子多半是无法脱离的。孩子感到的是一种很深的控制感和愧疚感。

举例:A君的妈妈是一个付出者,习惯为孩子付出。

A君对妈妈的感情很复杂的,既想回报她,又想远离她。对于妈妈的一些要求,她不想做,也必须要做,很无奈。

A君假期的时候,自己的小家庭想出去玩,妈妈给打了一个电话过去,要他回去帮忙,他的媳妇很不高兴,本来他想拒绝,可是媳妇的不高兴让他有效转化了愧疚,变成了对媳妇的不满。

被付出者妈妈养大的孩子,是牺牲自我的亲密关系来维护亲子关系的实践者。

这就是为什么,愚孝会变成很多人申诉的话题。

了解自己,才能真正获得一段真实的亲密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