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之一一一积极主动与以终为始
首先,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
柯维所说的积极主动,不仅要求我们在意识和行为上采取积极态度,还要求我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客观理智)。
既不受制于人,又要审慎地做出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创造环境,而不是被环境所改变。这种思维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试想一下,你身边有多少人嘴边常挂着这些话:
“我做不到……”
“我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们不可能同意的……”
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甚至一个下雨天都可能让他们提不起劲起床。从语言上说,他们的口头禅一般都是:“要是……就好了……”
柯维把一个人会遇到的事划分为两个范围:一个是关切范围,也就是人们所关心的事情;另一个是影响范围,也就是人们能够改变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它的范围要比关切范围小。
大部分人都是消极地等待命运降临,把目光聚集在关切范围上,影响范围却不断缩小;而高效能的人则会把目光聚焦在影响范围上,并让它不断扩大,尽量使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与关心的范围重合。
如果有一天,你的影响范围超过了关切范围,那你一定是个成功的人。
接下来,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
什么叫做以始为终?
按理说,做什么事都应该有目标。看起来所谓的“应该”是一句废话,但如今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埋头苦干是为了什么。
有一个做领导的朋友吐槽:“我每天都严格地控制我那些下属,立了好多规矩,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效率……可是我都这么焦头烂额了,却没什么效果!”
很简单,你提高效率的目的是什么?你把方向给立起来了吗?先构思再行动,这往往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一个管理者,就应该是像那个朋友一样,在既定的方向上把控好节奏、带领团队继续前行;而一个领导者,更应该考虑的事情,是前行的方向是否正确。
博尔赫斯说他每次下笔,都必须提前知道开头和结尾,这就是以终为始的思维习惯。很多时候,普通人只会在某个突发事件的刺激下转变思维模式,比如自己得了重病、亲人去世、濒临破产。
而一个高效能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刺激,就懂得把生活的重心寄托在自己的原则上,从一开始就知道什么最重要。你必须忙得有意义,而这往往就是你影响圈的核心。
关于积极主动,既有主观立场,又有积极态度,又有客观眼光,是重要的。有些人一辈子活在环境当中,终期一生,都在适应环境。有些人却活成了别人的环境,成为了别人的天,别人的道,所谓的成功人士,大抵如此。
积极主动代表着做正确的事,并且一直做下去。一年365天,1.01的365次方是约为2.84,0.99的365次方约为0.02。每天都做正确的事,和每天都做错误的事,结果截然不同。这里面要说明的是,积极主动,不代表低质量勤奋,比如今天所有做事的成果,可能有1.2,但它打乱了节奏,透支了明天的潜力,导致了明天可能只有0.7,比不上1.1*1.1=1.21,因为成果是1.2*0.7=0.84。上面说的是一种意思,做正确的事,并且一直做正确的事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以终为始。善始者概多,克终者盖寡,因为情况一旦变得好起来,很多人就变得志得意满起来,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忘记了自己的目标,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背叛了自己这一路上为这个目标所付出的代价与自我。慎始慎终,敬终如始,是说一方面我们要在出发时就确定自己的正确目标,并想尽办法去实现它,如果目标不够现实,那么也可以适当改变,另一方面,不因为实现了一部分的目标,就变得对这个目标不尊重起来,觉得完成不完成无所谓,这种感觉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目标之所以是当初的理智现实选择,那么不实现它,就意味着危险。
以终为始的目标感也意味着必须要做正确的事情,意味着对未来有足够的担当,意味着对自己或者对自己的组织有一个贴切的判断。不如此,不足以称之为现实,正确的目标。做一个个体应该有担当,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有手段,这种担当和手段,是实现目标的必然路径。
以终为始,对个人来讲,目标可以是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事业进步。对国家来讲,可以是国泰民安,天下安康,泽被苍生。这种目标有些人是外化的,有些人是内化的,外化的人需要外力去驱使,内化的人则是,自己就是这种力量。
一个人的成熟,成长,一个组织的成型,有效,一个国家的引领与格局,都可以看这种目标的内化与外化程度,这也是一种能力与担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