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还是‘学以致知’?
导语:在很多关于教育的讨论中,我们经常会陷入“面对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身为中产阶级的我们在焦虑什么?”“在国外读书真的就可以拯救孩子的素质吗?”这些疑惑中,并且基于这份焦虑感,继续发散出更多的问题,大到精英教育真的有用吗?小到连吃都不能适应为什么还要出国呢?
其实,只要把握住‘学以致用’还是‘学以致知’的问题,就可以把问题简单化,是让孩子追逐生活?还是追逐知识呢?
这两个选择,都是生产力。
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东西方有两个约定俗成的词语,中国教育界普遍提倡“学以致用”,欧美国家更主张“学以致知”。
学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无论男女老幼都有过学习的经历,也体验过全然迥异的学习况味。
可是,对于学习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敢说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甚了了。
近年以来,围绕着学习我思考了一系列问题,如教育等于学校吗?学习必须在学校学吗?我国的学校教育为什么倍受诟病?同龄人进入同一学校,为什么学习成绩差异如此之大?学习优劣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知识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有没有普世的学习方法?激励学习的有效机制又是什么?
学习者的智商、勤奋、学习方法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学习者对学习的本质和目的的认识,营造最佳学习情境,这些才是决定学习优劣的最根本的原因。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学习型社会,如果不认清学习的情境、本质和目的,学习可能是少有成效的,在某种程度上将障碍杰出人才的成长。
同样的,学习究竟是什么,我们许多经历过学习的人,或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恐怕都不知道学习的真谛。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弄清学习的本质,也许对青少年们的学习和一切学习者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学习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首篇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的意思是说,学了,经常温习,是很高兴的事。
从字义上,孔子是把学与习作为两个词使用的,分别代表两层意思。
学习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在《礼记·月令》中说:“鹰乃学习”。意思是说每年夏初,刚孵化出的雏鹰,模仿老鹰的飞行,一次一次地反复试飞,终究学会了独立飞行,这就是最早称为的学习。
顾名思义,学乃模仿,习是复习或温习之意。
那么,学习优劣的区别是什么呢?
应当说,学习者的智商、勤奋、学习方法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我认为学习者对学习的本质和目的的认识,营造最佳学习情境,这些才是决定学习优劣的最根本的原因。
那么,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焦尔当在“学习是什么?”一节中说:“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混合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它既可指理解、认识、记忆、发现、经验获得,又可以指调动已有的知识。”
从事物属性来看,所谓的本质是指事物的本来、根本或原本的性质,至于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是属于论证其属性的问题。
经过我反复的思索,终于对学习的情境、本质与目的有了新的认识,这就说明愚者千虑终有一得的道理。
从元认识层面上说,我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六个字:感知、复习和记忆,尽管还可以多用一些词来表述,但我认为这六个字已经足够了,多了没有必要,少了也是不可以的。
这六个字包括三层意思,它们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关系。
有关学习的理论,认知主义是重要的学派,但我却没有采用“认知”这个概念。
我认为,感知与认知的区别是,感知明确地指出一切知识无不是通过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获得,包括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例如,听教师讲授,要靠听觉;看书自学要靠视觉,学习视频资料需要视觉和听觉的配合,做科学实验要靠触觉为主的多种感官。我之所以用感知代替认知,是因为认知的“认”却反映不出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
复习也就是重复的意思,对于加深理解、廓清概念、破解疑点和梳理知识系统,都是重要的步骤,正如孔子所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记忆与学习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按照学习的机制来说,先有感知而后有记忆,如果没有记忆,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
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东西方有两个约定俗成的词语,中国教育界普遍提倡“学以致用”,欧美国家更主张“学以致知”。
人的学习是从感性开始的,
根据我的观察与思索,认为学习有三种境界:感性、理性和悟性,三个不同的境界导致的学习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在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是“知”,即知道的意思,知道并不一定是真正理解了,也不一定是靠得住的东西。
在理性阶段,认识的主体把感性认识获得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人的认识获得了概念和理论系统,这时获得的是“真”,即更全面和更深刻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的认识还没有结束,有待进入到悟性阶段,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这个阶段获得的是“通”,所以“通”是学习最高的目的。
我们常常说博古通今、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和心有灵犀一点通、一通百通等,都说明了“通”是学习的最高的追求。
那么学习的目的究竟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论者不计其数,众说纷纭,但都没有触及核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免带有功利主义的影响。
在学习的目的上,东西方有两个约定俗成的词语,中国教育界普遍提倡“学以致用”,然而欧美国家更主张“学以致知”,虽然“学以致用”包括有积极的内容,但它们却是两个认识的高度。
用与知的区别在于,
前者关注的是“这有什么用?”
而后者却追问的是“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
长期以来,正是由于“学以致用”在我国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我国不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导致科学理论落后,这也是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主要原因。
我不揣冒昧,尝试超越这两个口号,提出”学以致慧”的概念,智慧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学习的根本目的。
也许,普通学习者与大师级的人才区别也就在这里。
柴老师评论:虽然最后几段的想法有点偏颇,但我们也能看出来,国内教育的很多问题都是‘学以致用’的放大和极端,导致很多人都在钻牛角尖。
而国外的教育,因为‘学以致知’的宽松环境,对教育的束缚也相对较少,无论是有知的教育,或者有用的教育,在国外都有生长的土壤。
话说回来,我们让小孩子出国留学,不就是为了让他们比国内的同学多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