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方总是话里有话 | 防御性倾听探究
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生这一幕,某同事向ta指出报告中还可以有更加完善之处时,ta可能总是无暇顾及建议中是否有值得采纳的部分,而只想着指责对方多管闲事,或者当面反问同事,“你自己之前上交的报告都遭老板退回重写,你有什么资格给我提建议?”。
抑或是,当被伴侣指出ta对彼此的感情不够投入时,ta总是不会继续仔细地听对方表达这种“不投入”具体指的是什么,而是迫切地开始在脑海中甚至直接打断对方进行辩解,开始细数自己为对方付出的种种事迹。但实际上,有可能对方所谓的不够投入指的是陪伴和情感交流的不足,而ta细数的却是自己平时如何给予伴侣物质上的满足。
ta这种现象其实就是陷入了防御性倾听。
防御性倾听(Defensive Listening):人们将无辜的评论视为人身攻击,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和信心(People who take innocent comments as personal attacks. Defensive listening creates impressions of insecurity and a lack of confidence)。
一些陷入防御性倾听的信号:
a.听别人说话时,内心仿佛有声音不停在说,“我没有”、“不是这样的”等等。
b.觉得对方的话让自己感到很受伤、很委屈,“ta怎么能这样伤害我?!”。
c.努力找出对方的话里有哪些是指责你的,又有哪些是伤害到你的。
d.总觉得对方“话里有话”,也觉得自己很能听得出ta言语背后的“潜台词”。
e.对方还在说的时候,就已经忍不住在脑海中想着下一句应该如何反驳或者回应对方刚才对你的“指控”。
f.对方会反复向你澄清,ta只是表达一下看法和建议,没有别的意思,请你不要介怀、不要有别的想法等等。
为什么防御性倾听会导致误解的产生?
1.自我辩护。当听者觉得自己受到攻击时,就可能会努力找证据来为自己辩护、维护自己的立场。
2.攻击对方。人们还会主动指责和攻击对方,认为自己在攻击中“取胜”,对方也就不会再对自己造成威胁了。
3.回避。人们还会在沟通当下转移话题,来回避和抵挡他们感受到的指责和攻击。比如父母的催婚。
哪些人更容易陷入防御性倾听?
1.人格上不成熟的人。他们对事情更多的是抱有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态度。
2.高敏感人群。他们更容易对他人的语言、动作过度解读。
3.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他们习惯于处处否定自己,生怕别人说了什么更加证明自己没有价值。
怎么应对防御性倾听?
1.尝试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言语中客观事实的部分,而不是判断评价的部分。
2.学着以更没有攻击性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助于避免双方陷入防御-攻击的恶性循环。比如:“是的,但是…”变为“是的,另外…”;避免说“你从来都不能…”、“你为什么总是…”、“你也太敏感了,我没有这个意思”之类的语句。
其实说起来条理性很清晰,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练习形成习惯。
——分割线——
扯点题外话,《暴力的沟通》里说,一个人产生对立情绪的背后其实是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比如加班工作回来后,妈妈说:“你怎么总是那么忙呢?到底在干啥?”,你可能会立刻产生对立的情绪,觉得妈妈没事找事,就是在干涉自己的生活。
因此,倾听时你要试图去理解对方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在必要时也可以询问对方。当对方会觉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得到了满足,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放下对立情绪,更好地与你沟通。
仅仅理解对方的感受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明白对方的想法。比如你冷静下来思考,会发现妈妈只是在表达你很少陪她的失落和孤独。
最后,沟通是双向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倾听后给出自己的反馈,化理解为行动。比如你在弄清楚妈妈的想法后,如果只是“哦”的一声,你觉得妈妈会是什么心情呢?你要做的,就是告诉妈妈我会多陪她,这样事情就能很好地解决了。
Reference:
Knowyourself.
Wikipedia.
Google.
Wang Xiao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