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日志系统Graylog与ELK的分析和对比

2023-07-31  本文已影响0人  欢喜的看着书

1. 为什么需要集中的日志系统?

在分布式系统中,众多服务分散部署在数十台甚至是上百台不同的服务器上,要想快速方便的实现查找、分析和归档等功能,使用Linux命令等传统的方式查询到想要的日志就费时费力,更不要说对日志进行分析与归纳。

如果有一个集中的日志系统,便可以将各个不同的服务器上面的日志收集在一起,不仅能方便快速查找到相应的日志,还有可能在众多日志数据中挖掘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关联关系。

作为DevOps工程师,会经常收到分析生产日志的需求。在机器规模较少、生产环境管理不规范时,可以通过分配系统账号,采用人肉的方式登录服务器查看日志。然而高可用架构中,日志通常分散在多节点,日志量也随着业务增长而增加。当业务达到一定规模、架构变得复杂,靠人肉登录主机查看日志的方式就会变得混乱和低效。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需要构建一个日志管理平台:对日志进行汇聚和分析,并通过Web UI授权相关人员查看日志权限。

2. 日志系统选择与对比

关于企业级日志管理方案,比较主流的是ELK stack和Graylog。

常见的分布式日志系统解决方案有经典的ELK和商业的splunk。为什么没有选择上面的两种方案呢,原因主要是如下两种:

ELK目前很多公司都在使用,是一种很不错的分布式日志解决方案,但是需要的组件多,部署和维护相对复杂,并且占用服务器资源多,此外kibana也在高版本中开始商业化。
splunk是收费的商业项目,不在考虑范围。

3. 认识graylog

3.1 简介

graylog是一个简单易用、功能较全面的日志管理工具,graylog也采用Elasticsearch作为存储和索引以保障性能,MongoDB用来存储少量的自身配置信息,master-node模式具有很好的扩展性,UI上自带的基础查询与分析功能比较实用且高效,支持LDAP、权限控制并有丰富的日志类型和标准(如syslog,GELF)并支持基于日志的报警。

在日志接收方面通常是网络传输,可以是TCP也可以是UDP,在实际生产环境量级较大多数采用UDP,也可以通过MQ来消费日志。

3.2 优势

部署维护简单
资源占用较少
查询语法简单易懂(对比ES的语法…)
内置简单的告警
可以将搜索结果导出为 json
UI 比较友好

3.3 graylog单机架构图

3.4 graylog集群架构

4.2 Graylog优缺

4.2.1、Graylog优点

3.2.2、Graylog缺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