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幸福》(法·卢梭)
—1—
《幸福》是卢梭的一篇哲学散文。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让·雅各·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中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2—
幸福是什么?
卢梭在《幸福》中这样说:
別妄想在今生今世追求到绝对的幸福。
幸福是游移不定的,上苍并没有让它永驻人间。世界上的一切都瞬息万变,不可能寻索到一种永恒。环顾四周,万变皆生。我们自己也处在变化之中,今日所爱所慕到明朝也许荡然无存。因此,要想在今生今世追索到至极的幸福无异于空想。明智之举是当我们惬意时便纵情享乐,不可因一念之差而失满足的情趣;同时,也别想将片刻之乐永系在身,这种念头只能是无望痴心。所谓幸福者殊有所见,也许这种人压根就不存在;而心满意足之人则随处可见。
感到快乐的瞬间是幸福。经过一番努力后对结果相对满意,这种满足感也是幸福。眼前的生活虽然有压力,但每天晚上一家人可以共进晚餐,说说一天的收获和感受,家人的情感交流和简单沟通也是幸福。
幸福并没有悬挂招牌,欲同它相识相随,惟一的途径便是走入幸福者的内心。而心满意足的情绪却可以得之于人的眼神、举止、言谈,让旁人受其感染,不由自主地随之投入。当你在节日里看到人们尽情欢乐,喜笑颜开,神情容颜中流露出穿透生活阴霾的喜悦之情时,难道不会感到这是生活最甜美的享受吗?
卢梭如是说。
一个友善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安静的微笑,一个礼让的举动都让人感到舒服,这种舒服也是一种幸福的瞬间。
卢梭曾经说过:“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慢慢读书、静静思考也是一种令人充实的幸福。
—3—
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念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紧紧掌握现在,不论它持续的长短都不留下前后接续的痕迹,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单单这一感受就足以充实我们整个的心灵;只要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
幸福只存在于你感觉到它的瞬间里,它永远是个“当下”的存在物。因此,把握现在的每一个幸福的瞬间,将它带来的美好感受发挥到极致吧!
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希望家人幸福安康!
希望关注我、支持和鼓励我、关心和帮助我的简友们幸福安康!
*部分文字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