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竹呓语:回首2018(《岩竹手记》摘抄四)
岩竹呓语:回首2018(《岩竹手记》摘抄四)
(一)
实际上,人类是耐不住寂寞的,因为从有人类之初,人们都在想办法表达自己,试图找到自己思想和认知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渠道。在人类漫长的求索过程中,人们从手势表达到表情表达,从无声的形象“语言”到有声的语言,从简单的描摹事物到有声有色地表达事物,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语言”符号系统,使人们能够相对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到了现在,人们表达的方式已经十分丰富复杂,乃至于到了信息爆炸的地步,并且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负担。信息污染成为当代社会的突出问题这一实事,十分清楚地告诫人们,必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屏蔽有害的信息,否则,我们可能就会被埋葬在信息的垃圾之中——尤其是现在这个所谓的自媒体时代。
对于社会来说,有没有我们自己的声音,根本是不重要的,因为她并不缺少声音,而且我们的所谓声音,实际上也是对前人或现代人的声音的“改头换面”的表达,真正有我们自己思想的成份确实是十分有限的。然而,作为在生活中走过一遭的我们,总是无法安捺自己的心灵,总是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愿望。这也是导致信息泛滥成灾的原因之一。其实,我现在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表达自己成为深入骨髓的渴求。于是乎,我不得已就加入了这样一种可能可有可无的表达状态。
不过,话说回来,在克服孤寂的道路上,唯有表达自己,才能彰显自己的存在——因为我们都是害怕孤独的物种!(2018.5.7)
(二)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是按自己的心意做事,都是一个孤寂的灵魂,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和别人打交道。如果人们能够自我适应,可能都不会去寻找伴侣;正是人们的独立造成了人们的孤独,才使人们去寻求伴侣和依恋。
所谓幸福,其实就是自我的和谐和满足,是一种自适应的状态。由于和谐和满足往往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所以人们常常感到幸福是短暂的,转瞬即逝。换言之,寻求幸福,其实就是寻求自我的和谐和满足。(2018.5.11)
(三)
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种恒定的信仰精神,但也常常要依靠一种“临时”的信仰慰藉自己的灵魂,否则人们就无法获得和谐的心理。当年轻之时,那种蓬勃的生命力欣欣向荣,儒家精神就成为激励他们的力量,功名心会促使他们勇往直前,力求用"智"、"仁"、"勇"三达德来创造功业,希望自己成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物。到了中年时期,人们往往已经功成名就,但却因为在创业的过程中有难以启齿的问题、良心有所不安,于是开始“信仰”佛教精神,希望自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期盼自己在轮回转世之时能够继续为人,而不要成了猫狗之类。及至人到老年,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已经看透了或自以为看透了人生,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那种入世思想,开始相信道教精神,希望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中国人善于在不同的时候用不同的信仰精神来“勉励”自己,不至于心无所系、心无归宿。中国人基本上都是相对主义者,看时候、按需要说话办事,没有像外国人那样一根筋、撞南墙。(2018.5.14)
(四)
●这世上没有什么因果报应,只有机缘和合,一切对宗教的期待,都是责任外推的一厢情愿;要么就是一种迷茫的心态所致。
●人作为事物之一种,自然也要循着生成、生存、发展、兴盛、没落、衰亡的规律,没有例外可言。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唯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不虚度存世不多的年华,而不要陷入无谓的纠结之中。生活没有什么可纠结的,过去的已经雨打风吹去,只有未来的时日可以把握。所以,人到什么时候都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有了希望,眼下就变得充实而生动起来;否则一切都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没落景象。当然,就老年人来说,如果不想再努力创造什么,完全可以凭着已经成就的事情、已经获得的荣誉而安享晚年,不必再拼却老命去索取什么。只有那些生命力旺盛、创造力尚存的极少数,才能够老有所为,继续为社会创造物质或精神的财富。
●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者,不仅自己的存在需要和外界进行物质的、精神的交流,自己的生活更需要和外界互动。本来,一个人的实际需要是十分有限的,但因为发展出了语言文字,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日益丰富和繁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实际需要。近些年出现的“信息污染”一词,就是为此而得以产生的;其实物质的丰富也一样,已经到了超出需求的地步。因为丰富、因为繁复,有人就写出了“极简”的历史、生活方面的书籍,其目的就是要在知识上够用即可,在生活上简捷即便。面对到处是可选择的物质财富、到处是无法穷尽的影音信息,我们一定程度上变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了。因而浮躁、烦恼成为当代人的一种常态;情形严重的,导致抑郁、自杀,成为一种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从现实情形看,我们已经到了务必进行合理取舍的时候。摒弃那些导致拖垮我们的物质财富,摒弃那些导致损害心灵的影音信息,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不管多么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往往都是基于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无不带着自己的“体温”,难免有让我们不敢苟同的东西在里面。贾平凹在其《生命是孤独的旅程》一书中,有一篇谈人生的的文章,从头到尾充满了悲凉的意味,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我实不敢苟同。(2018.5.15)
(五)
人们往往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和需要来考虑与行动的,如果我们轻易地相信别人或附就别人,那么我们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作为主体的我们自己,必需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考虑与安排事情,防止成为别人的附庸!(2018.5.17)
(六)
我是谁?这是一个貌似奇怪的问题,但它却隐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只有当你静静的独处一室或站立在无人的旷野时,它才毫无防备地跳出来,顷刻之间充满你的灵魂,使你不得不忐忑不安地面对它。不管你想到没想到答案,你都想尽快摆脱面对这个问题时的那种焦灼的感觉,巴不得到热闹的人群中,或者是回到亲人们中间去,让那份亲情、那份热闹去占领心灵的空间,使自己和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因为,我们根本受不了这种自我的拷问。
学过人类发展简史的人会说,这算什么问题,我们的远祖不是从水中到了陆地,又从原始的动物发展到高等动物,然后从类人猿那里分离出来,于是人类产生,开始进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才进步到现代社会嘛。至于我自己,那就是他们的后裔呀。而信奉上帝的人则会笑着说,呵呵,人是上帝创造的,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我们经历过尘世生活之后,还要到上帝那里去报到,由上帝决定我们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那些天真的人则会说,我们来自于父母的创造,在生物学上,我们是遗传基因的承载者。如此说来,好像我们的存在并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想这个问题的人吧。你是不是有点神经兮兮的,或者是感冒烧糊涂了?
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经典知识的认知下,生活在热热闹闹的社会中,常常被生老病死之类的事由纠缠着,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来考虑这个问题。一旦我们放下生活的琐事,于无所事事中独自处在一个暂时和外界隔离的空间中时,“我是谁”的问题就会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去想自己的存在问题。或者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眼前亘古荒凉、身边寒风凄厉,在野鸟飞鸣之中,看不到一个人影儿,那种飘零如尘的感觉使他不知身在何处,诗人的心灵被孤独感揪得生痛,不由得面对着苍凉的原野唱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每当我独处一室时,陈子昂的诗句就贯穿于心,像亘古不绝的号子回荡在心间……(2018.5.20)
(七)
人的问题是在社会中考虑的首要问题,而且是最烦难的问题,必须慎重对待。人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多棱镜,总给人一种难以把握之感。我觉得,在人们相处之中,只要把握住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了解了对象的基本品性,使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就可以把关系处理得恰如其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说事情,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结果就造成立了一些误解和纠纷。这是人际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都能够设身处地的看待别人,就不会造成那么多矛盾和斗争。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学会客观地看待人和事,尽量克服“有色眼镜”的过滤作用;否则,不仅容易看错人和事,而且造成矛盾和问题,也给自己的心情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并不是一句空话,它包含着切实的为人处事的智慧,也是克服自我偏见的一剂良药。在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都是并不完善的人,我们期待别人宽容对待自己,却常常不能宽容对待别人,这是自我中心观念作祟的结果。所以,要做到宽容对待别人,首先需要克服自我中心的观念。——当然,对于那些奸佞小人来说,我们不必宽容,必需用道德“法庭”来拷问之。(2018.5.21)
(八)
凡是有点头脑的人,往往不免局限于事物的表象之中,自以为是地、想当然地做自己的解读,自己在那里沾沾自喜。然而事实上的情况却与他的理解相去甚远,甚至根本上是完全错误的。同理心、同情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十分困难。
所谓闺蜜、所谓知己,也只是相对而言的,真正能够走到对方心里的情况并不常见。所以虽有闺蜜、知己,却不能从根本上消解自己的那一份亘古的孤独。至于现在已经被滥用的“朋友”,更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常常是抱团取暖、利益交合的关系,一旦话不投机、利益争执,这些朋友便视同路人,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严重的还会反目成仇,对簿公堂。(2018.5.28)
附:
短诗二章
(2018.5.12)
晨悟
阴阳处处何相似,
高低俯仰又经年。
天地有情经天地,
岸柳山花都是禅。
初夏
烟云一去千百载,
遥想当年造楼台。
可怜今人构利心,
再无趣味织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