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性之光-具足自身的能量2

2021-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晓云感恩自在

点亮自性之光


我们大多数人都害怕行动,因为我们充满着困惑、失序、矛盾和不幸。不过我们衷心地希望,即使充满着混乱,某种清明的品质还是会出现:这种清明的心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它永远不会被遮蔽,也不是由别人促成的、引发的或随时可以被夺走的。它不必通过意志费力地达成,也没有任何意图。它不会结束,所以也没有开端。

能够发现自性之光,可以说是一件最有价值的事,因为有了这份光明,你就不必再仰赖任何人,那时你就彻底自由了。

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学会冥想。为了替冥想奠定基础,我们必须先了解生死是什么。了解生与死的非凡意义即是冥想。

冥想并不是去探索某种深层的神秘经验,也不是重复诵念咒语,不管这个咒语有多么神圣、古老。持咒虽然可以静心,但也会让心变得迟钝、愚笨并进入催眠状态。那还不如服用镇静剂算了。重复诵念咒语、自我催眠、依循某种修行体系或方法,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冥想。

凡是能够被发现的东西,势必是已经存在的,因此,经验从来都不是新鲜的。实相则是永远无法被体验的:这就是它的美之所在,因为它永远都是崭新的,不可能是昨日已经发生过的事。

昨日发生过的事必须彻底遗忘,或者整理清楚之后立刻放下。一味地从成败的角度一再回顾它,或是把那份特殊的经验拿出来炫耀,企图说服别人,都是件很愚蠢的事。

你对“经验”这两个字必须十分小心,因为凡是能够被你记起来的经验,都是早已在你身上发生过的事。这意味着必须有一个思想者、观察者在那里保留住已经发生过的经验。只要有一个充满着记忆的“我”或思想者存在,实相就不存在了。

我们都很乐于接受能带给我们承诺的人,因为我们自己的心中无光。但是没有人能赋予你内在之光——没有任何宗师、老师或救世主能做得到。

追随别人就是在企图模仿。追随不只暗示着否认了自己的清明自性、自己的探索能力和自己的诚意,甚至还暗示着只要追随某人就会有奖赏。实相可不是一种奖赏啊!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什么是实相,那么任何形式的赏罚你都必须舍弃。服从权威暗示着恐惧,所以若是害怕自己无法领会剥削者以真理或悟道之名所传授的方法,努力地修炼自己,那么你就是在否定自己的清明自性和诚直。

假设你说你“必须”冥想,“必须”依循某种特殊的方法或某个修行体系,你显然是在用那个体系或方法来限制自己。也许你会得到那个方法所承诺的结果,但终究还是一堆灰烬,因为你背后的动机仍然是成就欲,而成就欲的根源便是恐惧。

潜意识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打下正确的基础,一个富有秩序、深度和脉络清晰的基础,我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就会变得扭曲、虚妄、不实,如此一来,它们就毫无价值可言了。建立一个正确的基础和秩序,便是冥想的起点。

我们的人生,从生到死,时时刻刻都在作战,虽然结婚、生子、功成名就,但内心或外在世界仍旧是个战场,无论在家里、办公室里、团体里、社区里,我们都在无休止地奋斗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生。痛苦、恐惧、绝望、焦虑、巨大无边的苦难时时笼罩着我们,这便是我们的人生。也许有一小部分人已经观察到这种失序的状态,但并不打算寻找外在的借口,虽然外在的肇因确实存在。也许这一小部分人已经观察到,并且认清了这种失序的状态,他们不但在表层意识中有了这份认识,而且在内心深处也产生了觉悟。他们既不接受也不拒绝这个失序、困惑、令人惊骇的乱象——包括我们自己内心的以及外在世界的。

如果你观察过它,你会发现潜意识,也不过是种族、文化、宗族以及自己的企图和欲望的残渣。它是潜藏在底端的。而意识心则充斥着日常的例行琐事,譬如上班或性行为等。强调孰重孰轻是徒劳无益的,因为两者的意义都不大,但意识心可以获得技术上的知识以求取生存。

这个在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中不断进行的争战,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种失序的生活方式。要一颗陷入这种状态的心去静坐、冥想,根本就是一件幼稚而毫无意义的事。

冥想就是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中找到秩序,不是通过努力而达成的,因为每一分努力都会扭曲心智。若想见到实相,心必须彻底清明,没有任何扭曲,没有任何冲动,也没有特定的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打下正确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有美德才行。秩序便是美德。这份美德和我们所接受的社会道德毫无关系。社会已经在我们身上强加了许多道德禁令,但社会不就是每个人制造出来的产物吗?社会的道德观告诉我们,你可以贪婪,可以奉上帝之名、国家之名、理想主义之名而杀人,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之下放肆地与人竞争,彼此羡妒。这样的“道德”其实是不道德的。因此,你必须在内心里彻底否决这样的“道德”,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德。这便是美德之美。美德不是一种习性,也不是日复一日可以修炼出来的东西。刻意修炼只是一种机械化的、无意义的例行公事罢了。

美德意味着认清混乱的原因是什么。混乱往往源自我们内心的冲突,源自独断的欲望、野心、贪婪、羡妒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心及外在世界出现混乱的肇因。要想觉察到它们,你必须和它们接触。只有当你不否认它们、不合理化它们、不归咎于别人时,你才能接触到它们。

秩序不是你可以蓄意建立的东西——一旦放下了混乱,秩序就出现了。美德本是一种秩序,你如果理解了混乱的整个本质和结构之后,它就出现了。观察一下自己的心,你自然会明白它有多么混乱和矛盾。譬如,我们心里明明充满着恨,却认为自己有爱,这便是失序的开始,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而美德不是二元对立的产物。美德是一种自然素朴的品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将它拾起来;它不是那个重复再三、被你称为道德的陈腐传统。道德传统是个机械化的、无价值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先建立起秩序,这也是冥想所要下的一部分功夫。

秩序意味着美


秩序意味着美,而我们的人生实在太缺少美了。美不是人为的,它不是现代或古典画作中的美,也不在建筑物中、雕像中、云朵中、绿叶里,或是在水面上。只要心不再困惑而彻底清明时,美就出现了。只有当自我彻底被否决,当这个“我”不再有任何重要性时,秩序才会产生。终结“我”的活动便是冥想的一部分,或者应该说,这才是“唯一”的冥想方式。

你一直活在思想之中,赋予了思想太多的重要性,但思想总是陈旧的,它永远不可能是新颖的,只是记忆的延续罢了。

记忆已经是逝去的、结束的东西,是一种老旧的产物。只有当这些老旧的记忆终结之后,新的东西才能产生。因此,死亡就成了一件非常需要去理解的事。让你所知道的每一件事都消逝掉,你有没有试着这么做过?

冥想乃是了悟人生的一种过程,也就是要为生活带来秩序。秩序即是美德与光。这份光明是别人无法给予的,不论那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神圣。无论在天上还是地上,都没有人可以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通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来将它点燃。

让内心所有的东西都止息!因为爱是纯真而清新、年轻而明澈的。如果你能建立起这份秩序、美德、光以及美,你就能真的超拔。这意味着你的心因为有了秩序而变得彻底寂静——很自然的,不必费力,也无须修炼。在这片寂静的荣光之中,所有的行动会自然运作,你就是这么自自然然地在寂静中过着日子。

如果一个人能有幸如此深入地了解自己,那么从这份寂静中一定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活动。这个活动和时间无关,和文字无关,它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永远清新。而它就是人类穷追不舍的无价之宝。但是,你必须亲自去发现它,它是不可能自动来到你面前的。它既不是文字,也不是象征。因为这些东西都具有破坏性。如果想让它出现,你必须拥有彻底的秩序、美和爱,必须把心理上累积的一切东西全都止息,让你的心清明而不扭曲,能够如实见到内在及外在世界的真相。

探索实相


思想无论怎么创造,都不可能是神圣的。它永远是一种物质的活动,如同我们人也是一种物质一样。思想将人类划入不同的宗教组织或国籍。它本是知识的产物,而知识一向无法完整地描述任何事物,因此思想永远是有限的、分化的。只要分化的活动存在,就一定会制造冲突。这些界分都是从思想的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只要一有界分,必定会产生冲突,这是定律。任何由思想组合成的东西,不论是书本上的、教会中的、寺庙或清真寺里的,都不会是神圣的。没有任何象征是神圣的,象征不是宗教,它只是一种思维的形式,一种被我们视为是神圣的肤浅的反应罢了。

若想探索实相,必须汇集所有的能量。你必须勤勉到有能力不按照任何模式行事,而只是不断地观察自己的思想、感觉、恐惧和敌意,并且超越它们,让自己的心彻底自由。若想深入探索那些最神圣、不可名状、超越时间的东西,你就不能属于任何团体、教派、信仰和信念,因为信仰和信念都会把某个也许并不存在的东西视为真理。信仰的本质就是不必通过自己的探索、行动和能量,便轻易接受某样东西是真理。

机械化的思想永远也无法发现那个完整无上的秩序,亦即彻底的自由或解脱。宇宙的运转是完全合乎秩序的,所以心必须井然有序。这颗心已经理解了混乱,故而摆脱了矛盾、模仿和臣服,全心全意地在觉知。它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关系的互动方式,都是全心全意地在觉察的。这种全观的状态并不是专心。专心是受制的、狭窄的、有限的,而全观却是无限的。在全观之中蕴藏着空寂的本质——不是由思想制造出的空境,不是噪音消失之后的寂静,更不是前念与后念之间的空当。那是一种跟欲望、意志力或思想无关的空寂。在那样的冥想状态里,并不存在掌控者,然而所有由宗教组织发明出来的修行体系,永远都需要努力、自制力和锻炼。锻炼的真谛其实就是学习——不是臣服,而是学习——让你的心变得越来越细腻。

学习是一种永远持续的活动,它不是基于知识之上的。冥想就是从已知和度量的活动之中解脱出来。在这样的冥想状态里,才有绝对的空寂。

从那份空寂之中就会出现不可名状的实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