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判断4 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
近因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最后出现的信息会比最先出现的信息的影响更大,这种模式被称为“近因效应”。当人们能更加清楚地记得最后出现的信息而不是最先出现的信息时,近因效应便起作用了。初始效应(初始效应)与近因效应的不同是以时间间隔来区别的。如果人们连续列出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就会出现很强的初始效应。但如果人们在列出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之间有3分钟的间隔,那么就会出现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另一种情境依赖性效应被称为“晕轮效应”。即使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工头、雇主、教师或者部门负责人,也很难把一个人当成一个不同品质的集合体来看,很难对这个人的每一种品质做出独立的评价。比如教师常常认为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品德也往往不错。人们常常认为长得好看的人更快乐、更容易拥有更好的职业、更容易结婚。所以,“看脸的世界”其实也是一种晕轮效应。在互联网领域,我们常常觉得用户界面看起来比较漂亮、比较高级的产品,功能和体验也一定很专业很不错。
对比效应、初始效应、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都说明,当情境不同或剌激出现的顺序不同时,剌激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不依赖于情境而起作用的剌激物是不存在的。情境因素对人们的反应方式有很深的影响,不管这种剌激物是几何图形、性格特征、法律证据,还是胡说八道。
利用好这些情景效应,可以让我们在许多事情上获益。销售者常常会鼓励顾客列出购买原因和不购买的原因。如果在列出的原因中间没有间隔,顾客可能在无意间会受到初始效应的影响;政党候选人经常宣扬他们过去的一两个成功事例,以利用晕 轮效应向选民们展示自己所具备的各方面能力。
当然,情境效应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一个惯于说谎的人看起来总是不诚实的,一个不合格的政客也只能有限度地利用晕轮效应。但即便如此,任何有关决策与判断的有意义的分析都应当考虑情境效应的影响。
请与我一起思考:
如果你即将面临升职答辩,需要设计一份有说服力的述职演说稿,你会如何排列工作成果,如何阐述工作中的不足又不让领导认为你缺乏关键能力,如何在设定未来的工作计划时显得充满信心又不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