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读书想法

谁是我

2021-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本华

1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 我还没出生的时候我是谁,我出生之后又是谁?每个人都是从虚空中来,到虚空中去,名字、财富、亲人都不过是过往云烟。

有些人念念不忘就是我怎么怎么样了,失恋了,吃亏了等等,因而有了很多烦恼,但那真的是「我」吗,我真的有这么重要吗,这个世界离开我就会崩溃吗?

并不会,亲人也许会伤心几个月,然后恢复正常;朋友会心痛几周或几天,然后正常;陌生人就更不说了。所以「自我」并不是很重要,看轻自己,才会不执着于我,减少很多烦恼。

以上,虽然一针见血指出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把自我看得太重,却没有正面回答「谁是我」这一问题。

2

假如有一天你走在路上,这时候,有一个陌生人问了你一个问题:「你是誰?」,你會怎么回答?很显然,大部分的答案会是这样的:「我叫xxx,是一名律师,在xx上班,我是xxx地方的人」,看到了吗?这些就是你的「我是谁」的答案。

但实际上,你的名字不是你,你的职业不是你,在哪里上班的那个也不是你,这一切是你的经历,但经历不是你本身。我们常用我们生命的内容来定义自己,我们的年龄、健康、人际关系、财务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境以及心理情绪状态等等,但这些都是经历的客体,而不是主体。

我们的错误就是会把这些经历,当成是我们的主体,然后与它们认同,把它们当成自我的一部分,是为「我执」。一言以蔽之:我认为的那个我,就是在外在事物上所建立的那个虚假的自我感( 这里的外在事物还包括你的情绪和念头)。

无论你执着什么,你就是在把它当成「自我」的一部分,把它作为你心目中「我」的体现。但这些外在事物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事物的本质便是「无常」。

只要把自我感建立在外在稍纵即逝的事物上,我们心理上的痛苦就不可避免。因为在根本上,并无一个实体的、不变的「我」存在。

3

举个例子,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都有自己的玩具。如果有一天,有人要拿走那个玩具,你便会哭泣打闹。虽然那个玩具对你可能不再有用,失去它其实不会给你带来什么损失,但是你还是感到痛苦。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把它当成「自我」的一部分,当你失去它时,你便会感到自我被缩减了,然后就带来了痛苦。

而当我们长大后,那个玩具似乎变成了更高级的形式,比如我们的财富,职务,还有我们的知识,学历等等,但是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我们会与这些事物认同,把它们当成自我的一部分,然后建立起一个个关于自我的意象:「我是一个有钱人,我是一个大学教授,我是一个比他们懂得更多音乐知识的人」。然后当那个意象受到伤害,比如那个有钱人失去了他的财富,那个教授丢掉了他的职位,那个自以为懂得多的人发现原来他和其他人差不多,这时候,痛苦就产生了。

悲哀的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在为「自我」填充这样一个个意象,财富,权位,知识,还有其他执着的任何东西。只要你没有认清这些意象和你的本质是完全无关的,只要你还在这些事物上建立认同感,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加强那个虚假的「自我意象」而已。

而当我们能放弃这样一些虚假的意象,不在为自我贴上标签时,我们就会发现真正的我们与天地同在,但又不同于大海里的一滴水,我们是一个单纯意识的存在

4

「我执」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

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因为佛教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路上,一个普通的修行者,这就是我,如此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