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景

2019-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illusionlan

郁闷到无法释怀,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埃科还真是坏,在不搭边的书里放了最后一篇这样的文章。

我绝对没有故意找鸡汤看。明明看的是一本和鸡汤挨不上边的书,却在最后一刻被hit到。

我该庆幸我还没看破红尘呢,还是该愤愤地做一个不懂事的小毛孩,大声说着所有人都是混蛋?

以下是那篇突然闯出来的文章。

————————————————————————

我们如何笑对死亡

死亡是人类要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这个观点虽然谈不上独特,却是一句大实话。乍一看,似乎只有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才会困惑(如何面对死亡之后的虚无),但实际上,(据统计数据显示)许多宗教信徒也为之感到茫然,尽管他们坚定地相信来生的存在,但今世的愉悦生活同样令他们恋恋不舍;因此他们一方面渴望升入天堂,另一方面却也希望这一天能够尽量晚些来临。

很明显,我在此摆出了一个问题:“为死亡而生存”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我们要承认任何人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对于苏格拉底来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若是换作我们,每个人都觉得难以应对。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某一个瞬间还继续存在,但在下一个瞬间就将从这世界上消失时,这恐怕是最难熬的时刻了。

最近,一个喜爱思考的学生(就像当年的克力同)问我:“老师,人如何才能笑对死亡呢?”我回答他说唯一能够为死亡提供足够心理准备的方式,就是相信这世界上所有人全都是混蛋。

他显然没有明白,于是我继续解释道:“你想想看,假如你认为在你死亡的同时,无数激情四射的男女青年正在迪斯科舞厅里疯狂玩乐,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正在揭开宇宙最后的谜团,刚正不阿的政治家正在营造一个更为美好的社会,电视和报纸一改八卦之风,只报道最有价值的消息,富有责任感的企业家致力于生产环保产品,并试图还大自然一个清澈的美貌:让淙淙的小溪中流淌着可饮用水,让山岭披上绿装,让臭氧层保护晴朗的蓝天,让浮云孕育出甜丝丝的雨水——如果你抱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即使你是宗教信徒,又如何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呢?一切都源于你的心理状态: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必须死掉,这显然令人无法接受。”

那么为何不换个方式想想呢?当你感到自己的大去之期不远时,不妨坚定地相信这世界上充满了混蛋(五十亿人口),那些在舞厅里疯疯癫癫的男女青年是混蛋,那些自以为揭开了宇宙奥妙的科学家是混蛋,那些妄图用一剂药治疗社会百病的政客是混蛋,那些只知道炒作花边新闻的媒体是混蛋,那些生产污染性产品的企业家也是混蛋——这么一想,难道你不觉得死亡是一个让你脱离这个混蛋世界的,极其幸福而轻松的时刻吗?

于是,克力同继续问我:“老师,我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想呢?”我告诉他不可以太早产生这种想法。如果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认为其他人都是混蛋,那么他自己也是个浑小子,而且永远成不了睿智的人。因此,在生命开始之初,我们要认定别人都比我们优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四十岁左右时可以产生最初的怀疑,在五十至六十岁时修正自己的观点,在向一百岁逐步挺进的过程中,坚定自己的信念,随时听候上帝的召唤,愉快地离开人间。

相信自己周围的人(五十亿人口)都是混蛋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它需要用心钻研,却无须心急。只有水到渠成,我们才能在正确的时刻笑对死亡。但直到临死的前一天,我们还应该认为某个我们所爱或所敬的人不是混蛋。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在死亡来临的那一刻(而不是之前)才认为连他[插图]也是混蛋。然后就在这一刻闭上双眼。

因此,这门伟大的艺术在于循序渐进地学习一种宏观思维,观察周边的事件,关注媒体的动向、艺术家的宣言、政治家见风使舵的言论、预言家的诡辩和超人英雄的豪言壮语,从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建议、号召、形象,以及神奇的现象。只有这样,你才能最终看穿原来所有人都是混蛋。也就在那一刻,你才真正作好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

不到最后一刻,你都要抵御这种“看破红尘”的想法,你要坚信某些人能够说出有价值的言论,某本书的确比其他书籍更有品位,某位官员的确很爱护自己辖区内的公民。这种拒绝承认其他人都是混蛋的想法是十分自然,且十分人性化的,这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能。否则,生命的价值又何在呢?当然,当你最终看破红尘时,你就会明白死亡的价值何在(你甚至会认为死亡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呢)。

克力同继续问我:“老师,我现在还不敢妄下结论。不过我已经开始怀疑您也是个混蛋了。”

“不错,”我对他说,“果真是孺子可教啊。”

一九九七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