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评徐克 3D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十大败笔
徐克导演被媒体称为中国3D第一人,许多观众声称好看,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在珠海火星湖影院急切的看完了这部3D《智取威虎山》,然而,让我兴奋的看点并不多,唯一可以称得上有镜头感、吸引眼球的是杨子荣打虎上山这场戏,有些出奇的惊心动魄,虽不免夸张,但从逻辑上过得去。其它的则有几大败笔和硬伤,这引起了我对电影的哲学思考,并试图探索和归纳红色经典电影改编和制作的成功规律。
败笔一:小栓子的人物塑造,他出场就很牵强,军事会议他也在室内听,杨子荣的情报多么机密,一个不满十五岁的孩子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房内,少剑波竟然口无遮拦、滔滔不绝的大讲情报内容。编剧和导演实在缺少基本的军事常识。小栓子竟然在高波被烤打时,神奇地抢到土匪的盒子枪,击毙了正准备开枪射杀高波的土匪。请问,这孩子什么时候练过射击?敌我混杂中怎么如神枪手般击毙匪徒?后面还有小栓子带部队去攻打威虎山就更滑稽可笑,京剧李勇奇作为民兵去还可以,一个小孩子带领部队参加战斗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常识,我们要爱护儿童才对,正规军也不会让儿童参加正式战争的。这样的影片会误导孩子从小就会有仇恨之根,参加成人的厮杀,我认为,在银幕上,孩子们要远离战争,树立慈爱之心为好,不管是杀好人还是杀坏人儿童都不要出手。电影中有儿童只要参与了,现实中的孩子们就会容易盲目模仿。导演,要为儿童的心灵塑造负责,而不要只想到为增加少儿群体票房收视率设计虚假的毒药情节。其次,小栓子的声音塑造的极奇难听,几次喊叫声嘶力竭,比燥音还燥音,令观众极其厌烦。导演也许希望这种喊叫表现栓子家遭到匪徒残害后的畸型变态。其实,现代的电影手法是美化音效,连机枪连射的声音都在悦耳化,让现代挑剔的观众能坐住了,听故事、看电影。你们回放一下上世纪70年代前南斯拉夫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莎拉热窝》,听听他们对机关枪声音的录制和音效处理,再体味一下机枪连射的节奏感及其音效制作让人产生的神经愉悦感和情感迷恋度。由此,足见徐克导演在音响效果指导上的落伍和失误。
败笔二:白茹的塑造,在人选上本来就缺乏原剧中“小白鸽”的天真、活泼、纯洁而热情。佟丽娅自身有一种天然的贵族气和忧郁美,虽然外形漂亮但却缺乏天生的激情感,与原著形象气质有差距,特别是白茹打“栓子”这场戏更是离奇地失误,解放军的女兵怎么能打孩子呢?要知道,连俘虏都不可以打骂的。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一条”不打人骂人“,还有一条"优待俘虏",小栓子还不是俘虏呢、更不是成年人,共产党军队女兵怎么下得去手?(还有韩飞行饰演的“坦克”用绳子捆绑栓子的镜头),这都有损解放军的爱民形象,也影响白茹的银幕形象塑造。打掉的不仅是白茹的可爱纯情形象,更打掉了徐克导演在我们心中的杰出导演的光环。这是导演缺乏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军规了解而造成的败笔。
败笔三,韩庾人物设计失误很多,首先是和少剑波的扮演者林更新“撞脸”。导演可能希望借助“名人效应”,给票房有个噱头,没成想引出一路的败笔。首先,从韩庾坐高铁到杨子荣坐火车出现的“蒙太奇”运用就非常失败,因为,在那种艰苦的解放战争初期有没有用火车送去一个侦查员的条件?小分队其实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特种部队",挑选人是相当严格谨慎的。这种“空降”缺少基本的历史真实和生活逻辑。后面还让韩庾塑造的“徐克影子”去设想一场“杨子荣救青莲与座山雕飞机惊险决斗”,既无意义又无可能,硬是把"乱烧钱”推向了高潮,让电影投资人和观众好一个心痛。由于韩庾的塑造使得该剧极其缺乏戏曲美学的叙事完整性与节奏连续性,这种故事碎片化的手法对于红色经典改编的电影欣赏非常不利。
败笔四:栓子妈的设计非常失败,从座山雕的“压寨夫人”考虑,余男的形象真的很像,有那种淫邪、放荡、凶残的目光。但导演忘了,她是苦命的栓子的妈,她应该是善良的、端庄的农村妇女形象,把余男的形象用在这就有问题了,矛盾了。导演怎麽解释?好人变坏了?既然变坏了,我们还救她有意义吗?她的后代已经是坏女人的后代了,她的儿子及小栓子的孙子(韩庾饰演的角色)也会失去遗传美学的想象力快感。青莲如果没变坏,那就选一个朴实形的演员。其实,导演希望有点“床上戏或者风骚的味道”,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就应该把女匪首“蝴蝶迷”嫁接在该剧中,这也符合逻辑的可能性。
败笔五,座山雕硬要背走栓子媽青莲,不仅没有让观众憎恨土匪,倒增加了对座山雕的丝丝敬佩。观众会说:“这个土匪对自己的女人很有责任感”。对塑造杨子荣的英雄形象极为不利。纵观全剧,改编的非常失败,要不是借用京剧《智取威虎山》过渡,不断调动观众记忆神经,观众一定晕头转向,摸不着北。
败笔六:演员张涵予表演的比较到位,但不出彩,没有电影《林海雪原》杨子荣扮演者王润身的机制与豪气,也没达到京剧童祥苓杨子荣的帅气于张扬。有点闷,走进威虎厅的杨子荣第一场戏头发油光发亮出场就不对,登山的辛苦、与虎搏斗得心酸、必须的沧桑感没有体现出来,这就不是杨子荣、更不是胡彪,这是酷帅的张涵予。张涵予没有找到杨子荣的江湖英雄气质(匪气),没有找到杨子荣出身贫苦读书不多但精通事事人情练达的豪迈感(土气),身经百战武艺高强的胆略(霸气)。他有点重复《集结号》的郁闷角色,虽然,用“破唱”的方式在剧中高唱《东北二人转》,但仍然走不出他的贵族气质。有些近似在演《天下无贼》中国高级警官的味道,缺乏,党领导下“特种部队"的合作精神。特别是导演还设计了他把“打火机丢在匪寇口袋里,栽赃陷害”的情节,实乃雕虫小技,有损侦察英雄杨子荣大智大勇的形象。建议张涵予在拍摄这种低级桥段镜头时要对编剧和导演说"NO!"。总之,张涵予在该片中没有艺术上的超越、没有独立的人物塑造思考和血性性格的释放空间。这也是导演塑造英雄的败笔。
败笔七:土匪座山雕太抢镜头了,阴森的声音、夸张奇异凶狠的造型、拽着观众的神经,值得肯定。'八大金刚"也把座山雕托举的非常到位,“小炉匠”的人物塑造也有钢硬化的突破。但这不像“智取”威虎山,却像是“离奇”“梦幻”威虎山,正面形象弱化了,反面形象强化了。座山雕被击毙改编的也很失败,活捉座山雕会更显示出杨子荣的大惊大险,大智大勇,大高大美。反派强化不是坏事,但“魔高一尺”,更要“道高一丈”,该剧的“道高一丈”没有做好。因此,观众容易迷茫,也容易信念迷失,为反面人物的“加戏”和“强化”往往破坏了剧情的完整性和观众审美的道德坐标!
败笔八:电影究竟要告诉观众什么?为什么非得有床上戏?为什么要把故事片搞成梦幻片?徐克导演也许比我们更明白,也许不明白。既然电影是要张扬杨子荣的大智大勇英雄气概和作为,为什么不去做更多的铺垫,使英雄更让观众了解和接受?比如,杨子荣曾劝降了400多土匪,杨子荣巧舌如簧的演说才能;杨子荣的枪法可以三枪之内灭了老虎却为什么打了这么多枪?杨子荣作为侦查排长擒拿格斗和武功肯定了不得,影片没有表现。这些都消减了观众对英雄的崇拜内涵。座山雕的女人"青莲"的人物编排就很拙劣,设计的床上戏更是毫无逻辑可言。好女人不会像电影中的青莲如此放荡无羁,坏女人一定是座山雕的死党也不会像青莲那样丢座山雕的脸,她不要命了?我们的很多电影导演很可悲,也很无奈,也许为了票房、也许为了迎合市场、也许为了实现个人艺术梦想。所以什么都得上,什么都放纵。这是他们的悲哀,换来的是观众的悲哀,经典传统艺术作品的践踏,人类道德尺度的沦丧。该剧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红色经典的改编之路是艰险而漫长的,经典难于超越。
败笔九:电影中设计“座山雕开机关炮”,“少剑波驾驶坦克”面对威虎山炮轰山顶后开近威虎厅,地下暗道中的杨子荣与座山雕追逐与枪战是最可笑的败笔。这类似于吴宇森拍《赤壁》时,让关羽,张飞在曹阵上刀劈枪鑃无数士兵一样,滑稽可笑。作为将帅无须上阵表现武功,他们是指挥官,将帅身份,舞刀弄枪只有降低他们的格调。再说,这种强火力地渲染只有吸引观众眼球的效果,对智取的"智"字,只有玷污,损毁了原著的意韵,又违背了历史真实性原则,其实我们的导演不明白一个道理,也是天理,我认为明确的说是电影的哲学,那就是电影制作的核心价值与终极追求:“惩恶扬善,珍惜生命”。不管是坏人杀好人还是好人杀坏人的镜头都要尽量减少,尽量减少人类死亡的“电影画面和现实画面"应该是电影制作的铁律。现在电影屏幕充斥着杀人如碾蚂蚁的场面,这是电影人的良知泯灭和缺乏人类使命感的表现。
败笔十:解放东北,当时林彪,罗荣桓只带去十万精兵,出关时已有百万大军,靠什么?发动群众,组建民兵,收编"合格的"土匪。本剧对此缺乏正面表现,土匪对平民百姓的残暴掠夺和欺压的实际场面描写太少,缺少”惩恶“的负面素材铺垫,反而多了一个“高波牺牲”的桥段设计,这是香港吴宇森为代表“暴力美学”电影手法运用时针对角色的失败。我认为,这种“血腥的尖刀”只能插向作恶多端的匪徒。这是编导缺乏近代历史研读和电影规律研究的硬伤,是败笔中的败笔。缺少时代感,缺乏史实观,忽略了战争的正义动力和解放战争的核心价值,共产党领导人民参加的解放战争,是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
要知道:电影是要传世的,红色经典的改编更要为千秋万代的观众负责,观众要在欣赏中寻找自己的偶像,尊敬的导演,您为观众树立了怎样的楷模?您为历史留下了怎样的英雄?又如何捧得奥斯卡的“小金人”?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共同为人类电影艺术做深刻的哲学思考。(文/独立电影评论人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