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 第一章 通过正见达到平静与快乐
世上每一个人都想要平静与快乐。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能引导他们灭苦的真正道路。所有宗教都是因为人们有此追求在世间应运而生。佛教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宗教,它能引导人们达到苦的止息。
苦的原因
佛陀发现了苦的原因。根据佛陀的教导,诸法因缘而生。世间的任何事都有它的因,没有一件事的发生没有因。当佛陀想要去除苦时,他必须要找到苦的因。当因被根除之后,就不会有任何果。当佛陀觉悟时,他发现了苦的因是贪爱,包括各种贪婪、渴望、欲望、执著,等等。
贪爱是苦的因。有贪爱就有苦。当能够去除贪爱时,肯定能离苦。贪爱也是因缘生。没有因,贪爱不会生起。贪爱是因缘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的过程。世尊发现贪爱的因是邪见,称为萨迦耶见或我见,即认为有个灵魂、自己、我或你、人或众生的错误观念。因此,我见是贪爱的因,贪爱又造成苦。那么邪见的因是什么呢?
世尊指出:对身心自然过程的无知是产生有灵魂或我这种邪见的因。通过透视或正确了解身心这两个过程的真实本质,我们就能够破除无明。由此,我们知道因果法则。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因果链:无明是因,邪见是果;邪见是因,贪爱是果;贪爱是因,苦是果。
因此,我们知道:如果能够正确了解身心现象,具有了正见,就能够驱散无明。当无明被破除之后,就不会再有灵魂、我、人或众生的邪见。当邪见被去除时,贪爱就不会生起。当贪爱被根除之后,就不会有任何苦生起。这样,就实现离苦,体验苦的止息。
邪见的因
我们应思维:对身心过程的无知是如何造成有灵魂或自我、人或众生、“我”或“你”这个邪见的?邪见是如何导致贪爱的生起?因为我们没有正确了解身心两个过程的真实本质,我们将其当成是人、众生、灵魂或自我。于是,那个人、众生、“我”或“你”想要发财、想要成为国王、王后、总统、总理或百万富翁,等等。这个想要成为王后或总统的欲望就是贪。贪的生起是由于有人或众生、灵魂或自我、“我”或“你”这个邪见。
如果我们想要去除这个欲望或贪爱,我们必须去除它的因。它的因是什么?如我前面所讲的,欲望或贪的因是有人或众生、灵魂或我的邪见。当邪见被去除之后,就不会有任何欲望要成为富翁、国王、总统等等。想要成为某某人、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想要拥有什么东西的欲望是由于有人或众生、“我”或“你”这个邪见而产生的。当我们心中生起欲望或贪爱时,会带来各种苦。
当我们执著我们的房子这样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时,我们就会为房子担忧。如果房子着火了,就会伤心。伤心是主要的一种苦,该苦是由于我们对房子的执著而产生的。再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执著我们的亲戚、朋友、孩子或父母,这种执著也会导致我们受苦。当我们执著我们的孩子时,就会为孩子的健康、教育等担忧。如果他们没通过考试,我们就不高兴,感到伤心难过。这种苦是心苦,是由于对孩子的执著而产生的。因此,执著是苦的因。
执著是从何生起?执著产生于邪见,邪见是将身心过程当成人或众生、灵魂或自我、“我”或“你”。当“人”的概念被打破之后,就不会有任何执著或苦产生。
如实观察
世尊指出:通过如实地观察身心这两个过程,我们就能正确了解它的本质。当我们想要如实了解某事时,我们应如实地观察它、看它,不分析,不用逻辑推理,不用哲学思维,不掺杂任何先入之见。我们应非常专注、如实地观察。
例如,看一块手表。当我们还没有非常专注、仔细地观察手表时,我们就不能真实地了解这块表。当我们非常专注、仔细地观察这块表时,我们看到了它的商标、设计及上面的图案。我们才知道这块表是SEIKO牌,有一个国际时间表,等等。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如实地观察它,或如果我们的观察带有这样的先入之见:“我以前见过这种表,它的品牌是OMEGA”,于是,当我们一见到这种表时,就会把它当成OMEGA表。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专注、仔细地观察这块表。当我们看到它时,带有先入之见,这种先入之见导致我们对这块表作出错误的判断。如果我们放下先入之见,只是专注、仔细地观察它,我们就会真实地了解它:这块表是SEIKO牌,是日本制造的,它也有国际时间表。因为我们放下了先入之见“OMEGA”,我们就能真实地了解这块表。
同样地,当我们想要正确了解身心过程的真实本质时,我们不得分析或思维身心过程,不得推理或使用任何智力知识或任何先入之见。我们必须把这些统统放下,只是保持纯粹的专注,如实地觉知当下正在发生的身心现象。这样,我们就能如实地看清身心过程。当感到身体热时,应观热的感受,标记“热”。当感到身体冷时,应观冷的感受,标记“冷”。当感到痛时,应观痛,标记“痛”。当感到快乐时,应观快乐,标记“快乐”。当生气时,应观生气,标记“生气”。当忧愁时,应观忧愁,标记“忧愁”。当感到伤心或失望时,应如实地觉知伤心或失望的情绪。
必须如实地观察每个身心过程,这样才能正确了解其真实本质。正确了解引导我们去除无明。当无明被破除时,我们就不会将身心过程当成是人、众生、灵魂或我。如果我们只是将身心过程视为自然过程,就不会产生任何贪爱。当贪爱被去除时,我们就从所有的苦中解脱出来,证得苦的止息。因此,观察身心过程的真实本质就是导向灭苦的道路。这是世尊在《四念处经》里教给我们的道路。
在这部经里,世尊教导我们如实地观察身心现象。有四个念处:
1、 身念处;
2、 受念处;
3、 心念处;以及
4、 法念处。
无选择的觉知
当观察身心过程时,不必选择任何心理或身体过程作为禅修目标。心会自己选择。如果选择任何心理或身体过程作为禅修目标,这意味着我们执著这个目标。在禅修期间,观察的心会自己选择目标,也许是乐受或苦受,或腹部的移动。尽管我们尝试将心专注在腹部移动上,但如果痛变得更明显或显著,心不会停留在腹部移动上。观察的心自然会转移到痛,并观察痛,因为心被强行拉向更明显的感受。因此,我们不必选择目标,也不能选择目标,只是观察心自己选择目标。
例如,通过专注、密切地觉知痛,痛消失了,心会注意另一个更明显的目标。如果在背部痒的感觉比腹部移动更明显,心就会转移到痒的感受,并观察它。当痒的感受消失之后,心会再次选择,如腹部移动,作为其目标,因为腹部移动比其它目标更明显。如果乐受比腹部移动更明显,心就会选择乐受作为其目标,标记“乐”。
因此,观禅的原则就是如实观察任何最明显的身心现象。内观禅修不仅非常简单、容易,而且能非常有效地帮助我们实现灭苦的目的。
当吃饭时,应觉知在吃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每个动作。当伸胳膊时,要觉知伸的动作。当手触到勺子或食物时,要观触觉。当握住勺子时,要观握的感受。当将勺子插入咖哩酱时,要观插入的动作。当舀出咖哩酱时,要观该舀的动作。就这样,如实地观察吃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每个动作,因为必须要充分认识每个身体过程,以去除造成邪见的因—无明。同样,当我们洗澡,上班或做家务时,我们必须觉知所有的动作和移动。
当在禅修营中练习行禅时,要密切地、准确地、如实地观察脚的动作,如提、推、落。
标记或默念
当观察任何目标时,需要标记或默念它。当提脚走路时,应标记“提”。当脚往前推时,标记“推”。当落脚时,标记“落”。这样标记“提、推、落”。标记密切、准确地把心导向禅修目标,有助于禅修者把心专注在禅修目标上。不过,也许有些禅修者不需要标记,只是观察目标。他们应非常专注地观察脚的移动,从提的动作的开始,到落的动作的结束。心要非常密切地跟着脚的移动,没有思维或推理。这样,就能发展更深的定力。
刚开始禅修时,心经常跑掉。不管什么时候心跑了,应跟踪心并观察它。如果在想家里的事情,要如实地观这个想,默念“想、想”。当想消失之后,继续行禅,像往常一样标记“提、推、落”。
禅修 第一章 通过正见达到平静与快乐舍摩他(SMATHA)和威巴萨那(VIPASSANA)
我们应知道舍摩他和威巴萨那禅修的区别。“舍摩他”的意思是定、平静、轻安。当心深深地专注在禅修目标时,心变得宁静、轻安。舍摩他禅修的目的是为了在单一的目标上证得深度的定。因此,舍摩他禅修的结果就是证得深度的定,如安止定或近行定。当心深深地专注在禅修目标上时,心安止在目标上,远离所有的烦恼,如渴望、贪婪、仇恨、欲望、傲慢、无明等等。当心远离五盖时,我们感到平静、轻安、快乐和安详。因此,舍摩他禅修的结果就是通过证得深度的定,如安止定或近行定,得到某种程度的快乐,但这不能让我们正确了解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
《清净道论》描述了舍摩他禅修的40种业处。舍摩他禅修者可以将这40种业处中的任何一个作为业处。例如,《清净道论》中说:如果他想用红色作为禅修业处,他要在墙上离地面两英尺高处制作一个红色的圆。红色的圆应如圆盘那么大,颜色应是正红色、均匀、平滑。当红色的圆制作好之后,他坐在离墙两英尺处的地板上,盯着红色的圆看,将心专注在上面,默念“红、红、红”。如果心跑了,他不是跟着心,而是把心拉回到禅修目标—红色的圆。他应将心再次专注在红色的圆上,并标记“红、红、红”。这就是简要的舍摩他禅修方法。
威巴萨那禅修的目的是通过正确了解身心过程的真实本质,达到苦的止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某种程度的定,这种定可以通过持续不断地观察身心过程来证得。要如实地观察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有很多禅修目标:快乐是禅修目标,生气、忧愁、身痛、僵硬、麻木等也是禅修目标。
舍摩他和威巴萨那禅修的目的和结果不同,方法也不同。
回到我之前所讲的内容。当行禅时,观脚的移动—提、推、落。刚开始禅修时,心不能很好地专注在脚的移动上。当心妄想时,要专注地观察妄想的心,直到妄想的心消失。只有在妄想的心消失之后,才能像往常一样观脚的移动。当心很好地专注在脚的移动时,我们认识或体验行禅过程中脚的提、推、落的动作,不是脚的形状或身体的形状。当提脚时,心里默念“提”;当推脚时,心里默念“推”;当落脚时,心里默念
“落”。当认识到脚的移动只是移动的自然过程时,我们也认识到观察脚移动的心是心的自然过程。于是,我们正确了解提的动作是一个过程,观察提的心是另一个过程。推的动作是一个过程,观察推的心是另一个过程。这样,我们充分认识身心现象的两个过程。我们充分了解这两个过程只是身心现象的自然过程。我们就不会把它们当成人、众生、“我”或“你”。于是,就不会生起有人、灵魂或我的邪见。当邪见被去除时,就不会生起任何导致苦的贪或欲望。由于没有贪生起,就不会有任何苦生起,苦实际上就是贪的结果。当我们认识到提、推、落的动作只是自然的过程时,此刻我们就证得了苦的止息。
当我们继续禅修,正念变得越来越稳定、持续、有力,定力也变得更深、更强。当定力变得更深更强时,对身心过程的透视或洞察力变得更加清晰。此时,我们看到一连串提的动作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消失,一连串推的动作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消失,一连串落的动作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消失。在此过程中,没有一部分的过程是永恒的。移动的每个过程都是无常的,生起后又迅速地消失。移动的过程不是一个恒常不变的过程,而是非常短暂的。因此,我们认识到身心过程的三共性之一—苦。当我们认识到移动这个身体过程的无常和苦的性质时,我们就不会将它当成是永恒的实体—人、众生、灵魂或我。这就透视到身心过程的无我、无灵魂、无自我的性质。因此,我们透视到了身心现象的三共性:无常、苦和无我。
领悟四圣谛
以此方式修行,禅修者逐层经历所有层次的透视身心过程的观智。在到达最后一层的观智之后,他就证得了第一道智的觉悟,须陀洹道智。在证得第一道智的刹那,禅修者就领悟了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当他认识到身心是不断变化的现象时,他领悟了苦谛。最终,苦因—贪爱被去除,禅修者达到苦的止息。
禅修 第一章 通过正见达到平静与快乐八正道
在那个瞬间,他完全发展了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当禅修者能很好地专注在禅修目标即身心过程上时,他就开始发展八正道。怎么发展?比如,当他的心专注在脚的移动时,他必须付出心精进,该心精进就叫“正精进”。由于此心精进,他能够觉知脚的移动,该觉知就是“正念”,因为该觉知引导他正确了解身心过程。当他的心很好地专注在脚的移动时,定力逐渐变得更强、更深,该定力就叫“正定”。在刚开始禅修时心跑掉是很自然的。起先,不管禅修者付出多少的努力,心不能停留在脚的移动上。于是,有一个心所与觉知脚的移动的心同时生起,将心引导到禅修目标—脚的移动。这个将心引导到禅修目标的心所就叫“正思维”。正思维的作用就是将心导向禅修目标。这样,心就很好地专注在禅修目标—脚的移动。然后,心透视到移动的身体过程的真实本质,正确了解移动是自然过程。这种了解就是“正见”。因此,当我们觉知脚的移动时,我们就发展了八正道中的五支。它们是: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维和正见。
在如实地观察身心过程时,就包括这五支。当修行内观禅时,我们远离邪语、邪业和邪命。远离邪语是“正语”;远离邪业是“正业”;远离邪命是“正命”。因此,当观察任何心理现象或身体过程时,我们同时具足八正道。由于发展了八正道,就能够利用八正道中正见的力量去除邪见。因此,当禅修者进入第一道智—须陀洹道智时,他就已完全发展了八正道—引导至苦灭的道路。
最终,通过培育正念,透视身心过程的真实本质,他领悟了四圣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