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笔记🌐名人名篇🌍🌍头条

道教史前史:华夏的原始信仰

2019-01-21  本文已影响11人  孤鸿学士

信仰是人类心灵进化的产物,最早的先民并不能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来,本质上人与无思维活动的生物并无不同。但随着大脑的进化,人的意识也随之进步。当人能把自己和世界区分开来,标志着人了的开智。智力水平是认识水平的评判标准,有的人朝内认知,有的人朝外认知。形成了鲜明的文化对比。但是不管人类认知到何种程度,总有知识无法触及到的内容,这时候需要理性以外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人类开始不知所由的信奉某些东西,比如相信自己的祖先会保佑自己,相信供奉天神自己就可以免除灾祸。这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存在。在“道”作为信仰被确认之前,先民的信仰是五花八门的,本文依据宗教发展史,对道之前的信仰略作梳理。

一、夏商周的鬼神信仰

夏代几乎是没有任何史料的,东周西汉对夏代的描述并不可信,大概可知当时是由一种被称之为“巫”的职业专门从事。商代的事迹零星记录于甲骨之上,直到清代才被发现,不少愚民以为刻着字的龙骨有治病养生功效,把许多珍贵的资料化为粪便,导致本身零星的材料更加稀少。我们隐约可知,商代的国君自称为帝,他们的信仰为上帝。商人是及其的迷信的,凡是必问鬼神。是通过一种叫做“卜筮”的行为进行的,使用龟壳叫做卜,使用蓍草叫做筮。

周代的资料相对详实一些,对于从其事者有了相对明确的记载,我们在《礼记》中找到一种叫做“立尸”的行为,《诗经》和《通典》可为其佐证。其形式大概是周人祭祀祖先,把长孙立尸,盛装打扮一番作为“祖先附体”,而后父母家人进行祭拜,这种古老的方法,秦汉以后便逐渐消失了。

巫的存在似乎是从夏代一直绵延至东周,《左传》晋景公以巫言不验,杀巫。可见当时巫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巫以妇人为主,同舞蹈与神灵沟通。小时候还挺人说起过“跳大神”者,似乎又巫之遗风。《礼记》言巫乃愚妇人,《说文》言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

祝的存在似乎更为久远,《诗》云“工祝致告”,说了祝的具体工作是以言语的形式与鬼神沟通。在《后汉书》的记载中,我们也看到了祝的指责变化,由对鬼神的祝,转为对皇家有功大臣的祝。这一职位对中华文化可谓影响致远,现今朋友之间有个喜庆之事,均有祝福,将一种美好的愿望通过言语付诸于好友。我们或许可以理解成周人把美好的愿望,通过祝告知鬼神,祈求保佑。

二、秦汉之际的神仙信仰

在上古三代神秘存在不可知的力量被赋予神,人死亡之后被认为作为鬼还能存在。发展到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使诸侯国可以绕开周天子而直接与上天对话,战国七雄的祭祀也个不相同,秦国以少昊为祖,也同时祭祀白帝。鲁国的权臣跑去祭祀泰山神。在楚国、燕国和齐国,弥漫着另外一种信仰。

不知何处来的根由,人们开始相信,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使人做到长生不死,他们谓之为“仙”。除了混战前的诸侯君主之外,秦皇汉武均深信不疑,并切身实践。明代更是有地位死在想要长生药上。

玄门求仙从此处萌芽,开始了漫长的实践。大家目标相同而方法各异,有以金石炼丹之方,有以辟谷呼吸吐纳为术,有以拜访神仙求法。《濑乡记》共收录了三十六种方法,《列仙传》共记录了七十多位成正果而升仙者。

三、东汉而后的道信仰

我们可以大致的认为,夏代是以鬼为祭祀,或是托己祖先。商代是以上帝为祭祀,亦是托己祖先。周代一边祭祀这自己的祖先,一边有发明了“天命”。而诸子百家的崛起,是基于天命观的破裂。当巫说的不灵验时,可杀巫。一种信仰的坍塌,是由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现象引起的,导致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操控世界背后的力量。当鬼神说法讲不通了,又开始了“天道”的自圆其说,“道”的自圆其说,“阴阳”的自圆其说。虽然每一种说辞都无法全部解释万事万物的生发衰亡,但是以相对不以有意识的鬼神为背后操纵力量,而是把客观存在的规律作为原动力,标志着人类认知的又一大进步。

当人类能区分自己和世界之后,算是对知有了最起码的探索,伴随着的是不断的开智,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在智力成长,经验积累的一定程度下,人们用自己的世界的认知,勾画无法认知的另外一部分。按照人间权力的构架,猜想必然有一各看不见、摸不着的另一世界掌管着人类。他们太强大了,太阳的升落,河流的洪涝,均由他们掌握。人间任命巫祝来进行两个世界的沟通。伴随着人类认知和能力的进一步成长,人们认为自己可以通过修炼与鬼神相往来,这时候的巫祝逐渐消失,进而发展来了史官、方士、术士。

道的出现,是建立在一切信仰均难以维系的情况下。巫祝说祭祀鬼神可以风调雨顺,可偏偏连年干旱。方士说服用仙药可长生不死,可又有几人能得长生?天下有识之士普遍的质疑一切之后,又开始了新的探索。通过百家争鸣,人们愈发的相信世界上还存在一些事物,即使是神仙也改变不了,那就是“道”。无论牛鬼蛇神还是人间万物,均是遵从道的规律运行。由此奠基了人们排除主观不可重复验证的信仰,而确立了可以客观认知和客观实证的信仰。老子从来没有准确无误的说“道就是某某”,而是告诉你,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世界上总有反复证实而结论相同的东西存在,前人以此能建功立业,后人复之亦可;前人以此能延年益寿,后人习之亦可。万物皆有其道,未有不遵其道而能善果者。

关联阅读:

极简史:中国道教的来龙去脉

极简史:中国佛教的来龙去脉

极简史:中国儒教的来龙去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