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
2022-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芷兮离离
石榴花儿
先生喜欢看《大侦探》类的野外求生节目。他在手机上把节目搜出来,投屏到电视上看。“每个行为背后都有需求”。先生总说,再等几年退休后,我们就到处去旅游。抛开喜欢这类节目的刺激、有趣不说,我认为他看这类节目,潜意识里是在为内在那个将来的“需求”做准备。毕竟,做准备是一个过程,无论时间长短,有准备了,在无法预料的情境中时,才能有更多应对的方法。
父母们希望孩子看很多书,努力学习好,培养这个兴趣,报那个班。父母这些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就是希望将来孩子离开父母独自面对世界时,能够更轻松自如地应对那些随时降临的挑战,能多一些方法、策略。
人为了作成事,采取的所作所为、做出的努力,能够被他人“看见”时,无疑是会令人有做事的动力的。只是这个“看见”并非字面意思上简单,实际是要看见他人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比如,孩子的作业出错、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会责备、说教、很生气,若这样的情况一再发生,通常父母要怎样才忍得住脾气?这是因为父母只看到错误、分数。若父母转变观念,透过现象能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那就是“别的同学会的知识,我也想学会;别的同学取得好成绩,我也一样渴望;有些知识我没学会,我需要帮助、方法来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父母若具备这能力,观念就变了,就不会再有脾气去责备了,一定会与孩子一伙共同想办法了。这个能力需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