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追随丁元英精神的学徒1 | 李撒欢

2019-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撒欢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丁元英是《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的主人公。之前写过关于这本书主题的一个文章《丁元英手中的「因缘聚合」》。

也看过很多书,但是没有一本书可以让我每年都抽出时间来重读一遍。

而这个就是唯一一本能让我每年都重读的书。甚至它只是一本小说而已。

01为什么它有这样的魅力?

世界上有很多精彩纷呈的小说,也有很多高深莫测的巨著。

也许只是丁元英跟我的缘分到了。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商战的故事。不过,商战只是个壳,更重要的还是在讲哲学和人性的东西。如果是哲学类的大部头,会过于抽象和沉重,不容易理解。想告诉的道理实在太多,搞得自己消化不良,也不明白其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

但是有个人给你讲了一个现实版的哲学故事,让你扒着井沿看了一眼。

结果,灵魂深层颤栗。

让自己感觉到了一种升华。然后埋下了一颗种子,想要成为像丁元英一样的人。

当时不知道,如今回头来看,用佛教的话来讲,这就是发了一个愿。

用更平常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动机。

根据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论原理,动机可以分为6个层次,依次由外往内。

第一层,无动机。

最典型的状态莫过于在一些岗位上工作太久的人,早已丧失掉了热情,也没有什么不满意,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过日子。有个比喻描述这样的老师,「僵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念着再没更新过的课件,面目早已僵硬。

第二层,外部的胡萝卜加大棒。

这个在流水线纯执行类工作中比较常见,而且这种激励方式依然是最有效的。

当然有些老板会骂下属,木鱼疙瘩,不动脑子。其实说的也是这种状态。由于依赖于外部的动力注入,就跟蒙面的毛驴一样,前面没有胡萝卜就不知道要走,后面没有鞭子抽打,就不知道该用力。

第三层,自我内心的鼓励和惩罚。

这一层其实就是区分管理中基层和中层的分界线。

一个人要至少对自己有要求,然后才能把工作做到超过别人的预期。

比如,有的人会在内心中告诉自己,完成计划就奖励自己一个礼物,或者是让自己有一个娱乐休息时间。

第四层,极度理性基于结果利益算计

秉承有奶就是娘的理性计较。做到一个极致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围绕自己的利益进行各种打磨。比第三层的好处是,其更有长远眼光,所以可以做到更高的层级。

比如,美剧《纸牌屋》的主角弗兰西斯,为了地位不择手段,操纵《华盛顿先驱报》女记者佐伊·巴恩斯搞其竞争对手,等到后来佐伊威胁到他,竟然突破做人底线,把佐伊毫不留情的杀掉了。

第五层,基于想成为的角色

经常有一些励志类书籍,提到人生目标的时候会问一句话:

你希望在你的墓碑上写什么来描述你的一生?

这个其实就是在唤醒一个人的角色感。

比如,经典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蝙蝠侠,由于小时候自己的父母被杀,导致他无比痛恨罪恶,然后创造出了蝙蝠侠正义的符号来行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动机来自于角色感,以及对于当时自己年幼无法拯救父母的痛恨感。

而我,一个追随丁元英精神的学徒。这个就是自己在这一层的动机,成为一个像丁元英一样的人。

第六层,基于意义和使命感

在《社交天性》中特别提到,人的大脑中最活跃的神经网络,其实是默认网络。就是你觉得走神,没有在思考时的状态。都是依赖于默认网络。而默认网络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时刻预测他人的心理,他人的思想、感情和目标。

这种进化出来的神经网络,在人类植入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念,就是我们会时刻考虑与他人的关系。

而让我们觉得开心高兴的,就是与他人产生强连接。简单来说,就是意义和使命感。

image

你想要让谁因为你而活得更好?

在这个层面上,金钱物质上不管是多少个小目标,知识上不管多么有才华,都无法真正带来长久的意义感。

而伟大的使命则会链接到那些你想为其创造价值的人群,从而不断吸引到更多的人加入。

因此,历史上的伟人从来不是那些财富最多的人,而是真正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人。

从这个层面上说,自己在追随丁元英精神的过程中,走了太多的弯路,吃了太多的亏。而这些对于那些对此也有兴趣的人来说,也是宝贵的借鉴经验。而由此产生的价值感,就是自己意义感的来源。

让那些想要追随丁元英精神的人,少走弯路。这就是我的使命感。

02 丁元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中对于丁元英有很多描写,其中比较精彩的莫过于肖亚文的评价:

会赚钱的人、地位高的人、有思想的人、有学问的人···我想,或多或少,直接间接,我都见过,但是他们都是人,想的、干的都是人的那点事。丁元英不同,他跟正常人的思维颠倒了,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但是还有道理,像魔,柏林有个居士说他是极品混混。

评价一个人结果落到了混混上。混混没见过现实中的,还没见过犯罪电影里的嘛。不入流的角色。

只是加了个极品两字,整个含义就完全不同了。变成了有味道的混混。

后来肖亚文又补充:

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其它还有很多,比如机会、帮助,我不确定。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这个人很重要。

问题是,这种人我在现实中没见过。连各种小说、影视作品里描述的都没见过。

一个无法用能赚钱、地位高、有思想、有学问等词形容的人。还完全超越这种层次的人。

那是什么人?

这个小说其实没有给答案。只是描写了这样的人能做成什么样的事。

这个困惑我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一个完全在我认知以外的层次。

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太平洋小岛上的土著,本来挺开开心心的沿着生活轨迹走。结果突然机缘巧合看到了「运输飞机」。完全不理解这种不扇翅膀的大鸟是怎么能在天上飞的。

不扇翅膀怎么能在天上飞呢?

作为土著,各种经验都表明,没有翅膀的鸟飞不起来啊。那种为什么能飞的知识完全在认知框架外。

这个就跟我当时琢磨丁元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一个道理,想不明白,弄不清楚。

现代人当然知道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即使无法描述,也大概知道其原理,比如,空气动力学。

那丁元英怎么回事,他难道还真能升了天,成了神话了?

各种碰壁,各种坑,无数血泪,才慢慢搞清楚,他究竟是个什么人。或者说用更「通俗」而不是那么「邪乎」语言描述的人。比如,办鬼事,极品混混啥的。

他就是一个用理性发动对基因和模因的叛乱的人,而且已经达到了非常高阶的水平。

斯坦诺维奇写了一本《机器人叛乱》,其实就从原理层面把这件事讲透了。

随着人类漫长时间的进化,基因的利益是远远高于个体利益的。为了保证基因的延续性,是可以随意牺牲掉个体,只要群体中基因保存下来就好。

这个现象,其实在自然界依然广泛存在。比如,红火蚁在遇到火圈的时候,个体是无法通过的,然后他们就会开始不断抱团,然后变成一个巨大的蚂蚁球,然后从火圈滚过去。当然外围的那些蚂蚁都被牺牲掉了。

这个现象在《权力的游戏》,人类与夜鬼大战中竟然也出现了。前方战壕里是熊熊大火,个体僵尸过不去。然后驱动僵尸用身体填坑搭桥,牺牲个体僵尸,让整个僵尸群体可以迅速通过大火。

模因则是借鉴了基因的逻辑,指的就是一些文化观念在人群中的传播。就跟基因会选择宿主一样,通过人际关系不断创造、接受和传播新的观念和行为。

比如,网络流行语就是典型的初级模因。666

这个描述比较好的莫过于《人类简史》,其假说人类信仰的是故事。翻译一下,就是模因的扩散和寄生。胜出的模因就是在群体中信奉的文化。

而模因跟基因有个非常类似点,当基因和模因的利益与宿主个体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牺牲个体的利益。

对个体来说,这个实在是坑,莫名其妙就被献祭了。更重要的是有些极度理性基于结果利益算计的人,会尝试通过模因来控制他人,通过牺牲他人来获取其个体利益。比如,历史上,有很多邪教教主,名义传播大爱,私底下罪行令人发指。

这时候就需要对基因和模因进行叛乱。这也是书名的来历。当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让个体可以理性决策。

总结

image

人生中最大的坑,就是随意接受各种似是而非的理念。

换句话说,就是被一些高污染的模因寄生,让自己作出伤害自己的选择。

小说的名字《遥远的救世主》,其实更直白的主题就是没有救世主。一个村庄,自然资源匮乏,处于小农经济状态,处于一个极度拮据的状态。他们需要的并不是钱,而是观念上新的模因寄生,就是市场化经济。但是众人是看不到的,看到的只是手里有没有多赚钱,尽可能不承担风险。

丁元英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此,模因的寄生不是讲讲故事,听听道理,学点知识就能解决的。他做到的是如何让一帮被小农经济模因寄生的人,按照他们所能理解的,导入市场化的资源,把村庄改造成生产基地,然后慢慢与市场进行接轨。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新模因的替换,市场化经济理念的寄生。而这个过程是需要一些牺牲的。比如,村民牺牲掉的就是他们不在乎的健康。

为啥有些人只能扒着井边看一眼?而出不来?

植入失败的人。

那些依然停留在小农经济,指望着,盼望着牛人、救世主来拯救他们,期待着自己的虔诚,信奉耶稣来获得拯救的人。即使看见了市场化经济的运作规律,也理解不了,甚至也接受不了。

书里把这套逻辑叫做文化属性,强势文化,弱势文化。其实把文化换成模因反而更容易让人理解。

不理解的人,看到这些做法,当然是认为在说鬼话,办鬼事,搞不明白,弄不清楚。

想想那些土著看到飞机,最完美的解释莫过于神仙显灵。肯定是由于自己的虔诚感动了造物主。而想要真的搞明白为啥飞机能在天上飞,这个很难。也是发动叛乱的门槛。

而我愿做一个追随丁元英精神的学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