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尊敬的老师,各位家人,大家好。我们昨天有学习了,“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如果我们父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们应该轻声细语的,委婉的,去劝导他们。
如果看到我们父母有过失时,我们换一种方式呢,?反正我们也是出于好心。
如果我们就直接的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这一说下去,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是不是可能就会开始争吵,也可能就会影响我们父母之间的感情。
劝解父母是不是要讲究方法?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故事是李世民劝父。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是一直随着他的父亲李渊在外征站,就有一次,李渊就决定立即把拔地攻打另外一个地方。
李世民,他就觉得这样很危险,然后呢,他就劝他的父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们可能没办法成功,还可能会遭围攻,还可能会全军覆没,但是他的父亲。就是不采纳他的建议。
李世民眼看明天早上,父亲就要带着整个军队出发了,他没办法,他就跑到帐篷外面嚎嚎大哭,哭得很伤心。
李渊就看到李世民哭着这么伤心。然后他就问李世民,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世民这个时候他就跪下来,然后再一次向她的父亲。再做一次分析。
李渊,他听到李世民分析的之后,忠恳说得也头头是道,然后便停止了那一次的军事活动,也因此。避免了很大的一个伤亡。
李世民就做到号泣随,痛哭流涕的规劝他的父亲,最终,他的父亲还是听劝了。
“号泣随,挞无怨”。这个挞无怨就是我们被父母责骂的时候。甚至父母打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是做到绝无怨言的。
如果父母正在气头上,这样狠狠的打我们。那么我们还要做到挞无怨吗?其实这个挞无怨,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分寸的问题。
曾子,他是孔子的一位学生,有一次曾子就是被他父亲责打,但是曾子就没有躲避,结果就被他父亲打晕了,倒在地上。
曾子醒来的时候,他就跑到他的父亲跟前,问他父亲,他说,刚才孩儿犯了错误,让你费劲来教训我,您没有气着吧!
然后这件事也正好被一个路人看到了,这个路人都觉得曾子很了不起,被他父亲责骂之后,还能反过来关心他的父亲。
这位路人把他看到的,他就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完整件事后,他并不高兴,等到曾子来了,然后他就对曾子说。他说,你这一次犯了一个大错,假如你被你的父亲打死。
那你父亲不是就有不义之罪了吗?你的这一个顺从是孝顺。但是正因为这件事情让你父亲失去了名誉。那么你就是不孝。
在孔子的分析里面,在劝解父母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有一颗孝心和一颗恭敬心。我们是不是还要讲究方法?
其实在劝导父母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有四点。第一点就是我们自己的存心。这个存心就是我们真正劝导父母的那一个目的。也就是我们劝的父母的那个初心,就是希望他们会更好。
第二点要注意的就是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劝别人比较好呢?
有一句俗话,就是讲“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就是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大众面前去表扬他,去称赞他,让她得到这个肯定之后更加积极努力。
在劝导别人的时候,就是要选择私底下了。当我们选择在没有人的时候去劝导他们,对方一定会感受得到,我们真正的出发点是为他着想。
第三个要注意的就是态度跟方法。“悦复谏”这个悦字就是很有学问,这个悦就是需要我们学会察言观色,这个就是方法。
第四点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一个耐性,“悦复谏”这个复字。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很有耐性,这是规劝别人时要注意的。
但是这个耐性是从哪里发出来,其实这个耐心里面就包含有我们的孝心,我们的友爱心。
假如,我们在劝导别人没有提到效果的时候,我们就要反思劝导这个问题存在哪个地方?我们劝导的那个初心对不对?这个时机对不对,还有我们的这个方法态度,对不对,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耐心。
其实劝导别人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让对方信任我们。如果对方还没有信任我们,我们就去劝导他们,他们可能还会以为我们是在有意的去中伤他们。所以,劝导别人。一定是先赢得对方对我们的信任,这样的劝导。更有效果。
今天我就分享到这里,感恩老师,家人们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