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下碗面,那是香的很
一场凉雨,寒意侵人。
天气冷得很咧。
有时下碗面,那是香的很。
守着热气腾腾的锅煮面,看着面条在水里沸腾翻滚,也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
雨天吃汤面的感觉最好不过了。
扎扎实实的面条,简简单单的青菜、白盐,吵吵嚷嚷的葱姜蒜末酱油香醋,随着一大勺红红火火的油辣子热热闹闹兜头浇下,胃马上发出深情的呼唤。
辣子红,葱花绿,面气腾腾。
一大筷子吃下去,满头满脸的汗,香的人直咂嘴,热热辣辣的大呼过瘾。
那种吸溜着面条的一脸满足,真是享受。
其实说到面条,我们这里的小饭馆十有八九都经营面条,大部分写着“重庆小面”。
顾客多是本地人,吃者身份多样:商人、学生、白领、出苦下力者……
价格不贵,花上几块钱,就可以得到岗尖岗尖的一碗,拌一勺红油,就是纯正的“重庆小面”了。
再奢侈一些,浇上一勺牛肉,或是豌豆杂酱,或者一勺肥肠,就又是另外一种面了。
你还可以额外加上一个煎鸡蛋,忽噜忽噜吃完。
浑身冒汗,拍拍肚皮,然后抹抹嘴说:“哎呀,那个好吃劲儿……”
除了上面这些,我们这里街头上还有不少种面:
刀削面——硬硬的,厚厚的,很有嚼劲,吃起来得准备一副好牙口;
铺盖面——宽宽薄薄的一大片,颇像男人的后背;
担担面——细细小小的一团团,辣的不得了,就是量有些少,品味可以,充饥不行;
凉面——适合夏天吃,面条发黄,加上葱姜蒜水,浇上辣子,吃起来辣得冒汗,很是过瘾。
在家里煮面就没这么多讲究。
一边打上自己喜欢的作料,一边往沸腾翻滚的锅里加凉水。
加两次,开三滚,面就熟了。
拿筷子挑起,细白柔软的面条缠缠绵绵地盘在碗里,盖上一个煎鸡蛋。
一勺金灿灿的油辣子,滋啦啦浇在面条上,再捻一撮蒜末青菜。
拿筷子三搅两搅,趁热搅拌开,就搅出《朝阳沟》里银环她娘的感觉来了。
然后趁热筷子一挑,吸溜儿入口。
吃一口煎蛋,嚼一口面,再喝一口面汤。
味道热辣直接,扎扎实实的感觉。
吃得满屋子忽忽响,不亦乐乎。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朝阳沟》刁老太太端的那尖尖一大海碗面和三搅两搅的动作,十分具体的诠释了什么叫“好吃”和“幸福”。
现在条件好了,很少有人因为贫穷吃不上饭。
所以吃什么样的米,吃什么样的面,一般人不太会把这些放在心上。
然而能像现在这样,吃一口煎蛋,吃一口面,和平安宁地享受这些平常饭食的滋味,也是一件极好的事儿。